專欄對話

所有名家

台灣原本地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颱風豪雨往往一雨成災,水災、山崩、土石流等災害成為台灣地區頻率最高的天然災害。這幾年台灣可說是悲情與災難不斷,一連串的天災所帶來的傷痛記憶,讓全民對國土復育有著急如燃眉的迫切需要。

時報文教基金會從民國七十九年成立河川保護保護小組以來,經常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研討會或是座談會,只為的是關懷河川與環境。在這痛定思痛的今天,對國土規劃提出其前瞻性的體檢,...

剛當選中研院院士的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被問到「怎麼讀書」,隨口就答:「讀書靠興趣,有興趣才會有持續的努力。」

他補充,但所謂興趣,不是說什麼都有興趣,變成「太多興趣而無所依歸」,而是指發掘問題、追求答案的興趣。

十五、六世紀以來,東方和西方都發生巨大變動,影響各自後來的發展及差異,王汎森關注這個問題,希望從思想、學術、文化角度切入,尋找中國在這四、五百年中的發展,這是他的興趣,也成了他一生努力的目標。...

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胡佛教授與楊國樞、李亦園等學者談及這樣的大環境,咸認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成果初現,但在政治和人文建設上,卻亟待制度的建立和思想的重鑄。學者們溯析中國近代歷史脈絡,彼此激盪出許多值得當時和今日思考與反省的觀點。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呼聲中,警總卻驚傳發動圍剿國策顧問陶百川先生的事件,陶先生長期奔走於黨內外,居中舒緩對立情勢,是諫諍威權、捍衛自由的大無畏政治家,這次保守勢力的反撲'更加深了學者們匯聚力量,引領時代大思潮的決心。...

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中研院”院士。研究以思想文化史、学术史、史学史为主。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87)、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為什麼經過60年代那麼激烈的學生運動後,Reagan那麼保守的一個人會突然冒出來,成為加州州長,最後成為美國總統?”

“講日本明治維新的大河劇《篤姬》,他們用的是被明治維新推翻的德川家的角度,這一些失敗的人的視角,也代表著當時很重要的一個層次。如果歷史發展到另一個情境下,這一層次的人是不是也可能像Reagan一樣出現?如果這類人不再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又有什麼意涵?”

這位在看電視時候都想著移步就會換景、...

傅斯年與胡適通常被視為一體,屬於同一個學派。一般認為胡適提出「整理國故」運動,是以傅斯年所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為中心。在中共發動的批判胡適運動中,傅斯年也往往被並提。胡適與傅斯年的確有不尋常的密切關係。不過他們一生真正生活在一個地方得以時常見面的機會其實沒有幾年。胡、傅二人交誼可以大致分成幾段。第一段是自民國六年傅氏成為胡適的學生到傅斯年自歐洲留學歸國的民國十五年底。這一段時間傅氏從胡適所最看重的學生,到有一些失望。在新文化運動期間,...

韋伯說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又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的動物。「意義」對於人之重要性有如此,學者也不能例外,許多科學家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找到一種意義。愛因斯坦說他的學術工作是為了尋找真理,這是一種「意義」;而居里夫人則認為她的工作是為了造福社會,所以她發現鐳之後並不申請專利,這也是一種「意義」。前後兩種「意義」固有所別,然其為「意義」則一。

許多史學工作者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意義」的問題。「意義」千殊萬別,...

承成均館大學之邀,參加大東文化研究院創立五十週年的盛會,本人感到非常榮幸。如果我的了解沒錯,大會是希望我對近代中國的學術歷程作一個回顧,並對目前的狀況及未來的方向作思考,所以以下我將分成三點來談:第一、中國近代新學術運動的歷程;第二、中國近代新學術運動所產生的若干問題;[1] 第三、我將簡單談一下人文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近代中國的「新學術運動」

在本文的一開始,我想強調一下,近代中國有一個「新學術運動」。經此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