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日前受邀參加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主權基金研討會。會中幾位專家都做了專題演講,都認為主權基金的成立,資金來源並不成問題,可以由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四大退休基金、郵政儲蓄存款或以發行公債的方式來募集,但最重要的是在管理機構、負責單位、管理人才,評估機制以及是否會受到外力干擾等問題。
遠見雜誌於去年底做了一項亞洲五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十八歲以上華人民眾的民心動態調查,想了解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以及五地間對彼此在政經社會發展上的見解。其中台灣被普遍讚揚,認為社會進步指數高,但對台灣 年輕人 的表現,給分都不高,因為台灣年輕人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不高。
中國大陸在二○一五年提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準備以卅年時間,讓中國從世界工廠晉身為世界製造強國。這十年來雖然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在科技領域上迭遭 美國 及其盟友制裁,實際上卻以鴨子划水之姿朝著目標發展,並以「舉國體制」大力扶持各項戰略新興產業。今年是第一階段的驗收年,根據港媒南華早報所述,從「中國製造二○二五」覆蓋的二六○多項量化指標可以看出,逾八成六的目標已經達成。
繼《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作者艾利森博士在《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從奧林匹克運動賽之獎牌數談起,認為中國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已從無名小卒崛起成為 美國 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對手,而且在運動之外的許多領域都快速崛起,成為美國廿一世紀決定性的地緣政治對手。
我從事科技業及創投業已超過五十年。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見證了台灣從蕞爾小島變身為全世界的科技重鎮,不論是在電腦、電腦零組件、 半導體 、光電、生物科技等等都有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以晶圓製造為核心,自上游的IC設計到下游的封裝測試,都自成系統,一氣呵成,傲視國際,身為科技產業的老兵,我實與有榮焉。
見微知著,台灣不僅不能鬆懈,既要維持半導體產業的優勢,提防中國大陸的追趕,更要投資新興產業,目前僅半導體產業就已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更遑論還要培養及儲備未來科技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式,蓄積人力資本,創造競爭力,值得政府審慎評估、未雨綢繆,結合大家的努力,才能讓台灣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永遠占有重要的席位。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過去美國一直認為中國半導體設備與國際先進技術尚有差距,因此實行晶片法案,除禁止國內高階晶片出口,又和日荷等國達成協議,啟動全面對中出口半導體設備的管制。當時就有很多專家及晶片商警告,認為此舉雖可在短期內遏止中國,卻會加速中國開發先進晶片技術的時程。一旦中國自行研發成功,不需再仰賴美國時,美國及其同盟國的半導體產業將失去中國龐大的市場及商機。如今看來,這個警告可能已成事實,且速度超出預期。
早在五六年前,工商界就提出台灣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當時我就提出,五缺問題固然嚴重,但其實台灣還有「第六缺」,才是掐住經濟發展的咽喉,那就是缺乏穩定的 兩岸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