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所有名家

王道係緣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孟子 提出,談的是對當時政治領導人的治國建言。孟子所談的王道思維,是一種理想,對國家領導人的期許,但在政治現實中其理念往往難以落實。

台灣現在爭論的題目都可以回到文明,能否用文明的態度面對彼此。文明包括文化及內涵、自律、尊重別人等做人的基本態度,在AI科技快速成長的當下,還包括人類必須學著怎麼運用AI。

2009年低於平均薪資的受僱人數只占61.6%,十年過去比率竟已升至68.6%,這反映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收入差距,快速擴大。經濟學常以英、法兩國為例表示,如果讓法國多生產葡萄酒,英國多生產毛衣,彼此貿易,兩國都可以從貿易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所以自由貿易是好的。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應該往下問,更大的經濟利益是由誰得到?

美中領導人近日會晤,雙方和解並達成多項共識,對台灣影響深遠。

由台積電永續報告書可知,台積電要降低碳排總量,一個做法就是使用 再生能源 ,而再生能源除了自己發電外(目前仍然很微小),絕大部分還是外購再生能源憑證。積電在台灣的用電占比,從二○二○年的六點○二%,二○二二年增加到七點六%。此現象可顯示為何台積電在二○二一、二○二二年永續報告書之ESG風險辨別,皆將「電力中斷短缺」列為極有可能會發生的議題。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多元價值抬頭,理論上處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應該比過去更加自在?但在許多新聞報導、社群媒體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對未來產生茫然,努力好像沒有回報,「決定躺平」的氛圍快速蔓延。你呢?你也想躺平嗎?曾經的你想成為怎樣的大人呢? ---社會壓力篇。 年輕人對於社會壓力有什麼想法,大眾眼光真的重要嗎?!

今年是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十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總結其成就並宣布未來持續支持重大措施。客觀來看,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最顯著政績之一,把中國從亞洲帶向世界,不論是思想跟實際成果都有出色表現,對提升中國世界領導地位有重大貢獻。

有關碳中和、淨零碳排、淨零排放已成為熱門的議題,然而它們之間的差異與意涵為何?真正了解它們的差異,才能避免「淨零排放」淪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