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陳添枝便提出台灣業者面對中國競爭的兩種因應之道:一是積極參與中國市場,以彌補台灣部門損失的「抬轎者」;二是避開中國鋒芒,生產中國不具相對優勢產品的「跳車者」。卸任經建會主委後,陳添枝首次以學者身分剖析台灣產業利弊。
于老師過世了!竟是來自報上的消息。基金會論壇承于老師多次提攜參與,建議議題方向,在金融全球化的衝擊下,為「台灣金融的自由化、國際化與制度化」論壇發表專題,鄭重提出「鎖國政策正窒息台灣金融市場的生機」,在「面對全球化下的發展與分配」論壇裡擔當總結,呼籲「聯結全球化脈動刻不容緩」。面對國家治理,老師以前瞻與遠見破除迷思,不容妄為。
有20多億人生活在水緊張的國家。在今天所有的嚴重問題中,我們聚集在這裡,討論水問題的自然威脅,處理水資源短缺,流域被淹,海水水位上升威脅海岸線和土壤,這些不可抗拒的迫切性,我們在臺灣和全球。我們知道今天的情況會每一天惡化。
為落實地方創生,行政院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規劃了五支箭,其中第一支箭是「企業投資故鄉」,旨在補強社區營造及農村再生「人、地、產」中相對欠缺的產業面,鼓勵企業基於故鄉情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認養地方創生事業,協助地方產業興起。
在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化裡,暫且停看聽,回首觀察、追蹤其進程,這一路來的變動對世界、對臺灣的影響。全球化不是新名詞,維基百科說: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在西方國力優勢的已開發國家主導與協商下,政經依存度緊密相互扶持的先進國,經歷多次全球性的區域融合,仍不見真正的平等、公允,WTO多次對話競合失敗的例證頻繁,談論全球化有許多概念仍分歧與混淆,存在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尚未能有統一的定義。...
去年10月間許倬雲先生賜寄「過客札記:美國六十年」初稿,這本書既是他客居生涯的回憶錄,也是剖析美國社會病理的診斷報告,更是充滿惆悵與悲憫之情的動人史詩,生動地述說著美國社會與政治體制為何一步步走向衰敗。他與我們分享了在美國1甲子的重要親身經歷,將印象最深刻的人、事、地、物神龍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他再把這些人、事、地、物的歷史背景、面貌與本質變化放入一個全方位歷史框架中,...
弘茂兄80秩慶在即,囑我寫下多年我們的相知與相識。弘茂於我與父親有兩代交情,溫文儒雅、書卷氣濃厚、為人處事謙和,常令我折服。五、六十年來 ,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日漸壓縮狹窄,成就與貢獻不是弱國的中華民國,外交處境比許多弱國還要凶險嚴峻,於當今全球化下國際政經局勢變幻莫測裡更是波濤洶湧。 多年來弘茂與我多數的聚會點滴,幕幕皆落在關鍵時刻,對台灣社會脈動與國家前景的對話場景裡。這位有高度、有觀點 ,條理層次清晰 的「田教授」,是父親留給我的摯友、兄長...
短短3個月內,楊國樞院士、胡佛院士與沈君山校長等3位戰後台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最突出的標竿人物相繼過世,令人無限感傷。他們3位在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對台灣的威權體制鬆動、政治改革與民主轉型曾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
40歲以下的讀者大概對這3位歷史風雲人物沒有太多的印象,年輕一輩也無法想像在報禁與黨禁尚未開放的年代,少數知識菁英可以引領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