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弘茂兄80秩慶在即,囑我寫下多年我們的相知與相識。弘茂於我與父親有兩代交情,溫文儒雅、書卷氣濃厚、為人處事謙和,常令我折服。五、六十年來,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日漸壓縮狹窄,成就與貢獻不是弱國的中華民國,外交處境比許多弱國還要凶險嚴峻,於當今全球化下國際政經局勢變幻莫測裡更是波濤洶湧。多年來弘茂與我多數的聚會點滴,幕幕皆落在關鍵時刻,對台灣社會脈動與國家前景的對話場景裡。這位有高度、有觀點,條理層次清晰的「田教授」,是父親留給我的摯友、兄長。

 

與從政學者的結識淵源

四十餘年前,弘茂留美期間即時常為中國時報美洲版撰寫評論,時至1986年應父親邀請,籌備美國時報文教基金會,擔負每年年度大學獎學金及博士生論文資助評審,逐漸成為父親賞識倚重的學者,每每聚會對時局交換意見常單獨深談,言猶未盡偶又邀約私敘,兩人雖在年齡輩分、社會背景、成長經歷有異,是胸懷憧憬不盡相同的老少,卻總能於推動台灣自由、民主、文化價值,融合中華文化與本土精神中交換心志。父親本著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及台灣生存發展的關切,體會台灣在國際局勢下面對的不確定性與漸趨邊緣化,致力深化安定與厚植進步的力量基礎,為台灣的未來與全球化來臨的國際社會接軌籌謀。同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之人,由接近、認識、瞭解,余紀忠與田弘茂結緣為君子之交。

 

政治學者出身的田弘茂,長期在美執教,求學及擔任教職時即投入國際情勢與中國大陸研究,開啓長期關注國際及兩岸事務。在海外經歷台灣退出、中共正式進入聯合國的70年代,學生時代他當時曾主張台灣獨立, 1975年發表在China Quarterly一篇文章裡,提出以「中華台灣共和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大會的可行性,思考台灣未來適應新國際處境的因應方式。對他來說,名稱屬於符號政治的虛擬層次,實質的內涵才是真正重要。

談到「田教授」非職業外交體系出身的從政經歷,則要溯及1990年於李登輝主政期間擔任國統會委員,旅美前後32年的弘茂於1995年回到台灣,回國後榮獲長榮總裁張榮發之邀,擔任長榮基金會董事,及國策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他將國策中心改制為獨立自主的國策研究院,之後該院在他主持下,成為國際知名智庫,與兩岸、美、日、歐洲等國家智庫及著名大學皆有密切往來。2000年政黨輪替為陳水扁重用,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外交部長和駐英代表。

 

淬煉下的風霜與體認

在2004年底擔任兩年外交部長與將近三年赴英代表回國後,環顧英、美、歐洲和亞洲的快速變化,經歷世界局勢的發展與演變,在駐外人員肩負日益艱難的外交困境裡,但見對岸刻意培植的對外事務成員,諸如駐美、歐及聯合國組織代表、國際會議學者等,參與國際事務開拓國際空間者眾。年富力強的中共外事新梯隊逐漸適應、成長、駕馭,成為國際對手。公忠體國的弘茂,在縱觀70年代到20世紀的國際社會與台灣內部巨大的變化中,面對歷史的轉折與時代的興替裡,對於兩岸的看法也受到國際情勢與國內環境的影響。「田教授」於2005年12月參與時報文教基金會探討「台灣前途與兩岸未來」座談會中凝聚的三點思維,值得今日重視與回味。

1. 以當前憲政體制凝聚共識:以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絕大多數國民共識,擱置有關主權及制憲的爭議,降低國內政治衝突,將焦點置於內部發展與經濟民生議題,切莫為現實無法達成的政治目標產生無謂的爭執。推動法理台獨的社會與政治動能仍不夠,美、日、其他國家並無修正目前「一個中國政策」的可能。

在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下,國際社會「中華民國事實上的獨立」並非全然清晰,仍具備「統中有獨、獨中有統」的模糊定位,不能滿足一部分人的理想要求,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現狀仍是符合現實的安排。

2. 積極而耐心的推動兩岸協商:高層次的政治對話與協商非一蹴可舉,涉及過程、細節、方法都很複雜,但希望朝野能夠朝協商方向前進。民進黨政府若想取得協商啟動權,是否應該考慮回歸到所謂的九二共識基礎?否則國民黨掌權之日,九二共識不再是鴻溝橫阻於兩岸。較可行的是先進行有決策者某種授權的二軌對話,由接近官方的專家、學者及非官方但有代表性人士先進行對話。任何政治協商談判均極費時,可能談十數年或幾十年,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必未談先怕。有政治協商才能解決許多涉及公權力的經貿與其他重要議題。只有仍在中國標榜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政策下,才能掌握推動協商對話時機。

3. 重新思考國際定位與方略:在美、日、東協與中國之間重新定位,釐訂政策方向;台灣處境與地理位置微妙,當國際許多政經集團展開新變化,不能只做壁上觀,一成不變,與中國進行協商或改善關係,可提高台灣的戰略地位,發展與東協國家的合作關係。當前的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台灣面臨被邊緣化,兩岸和平對話將有助爭取空間。

重新定位之際,必須思考美國的態度,國防與安全政策預算規劃是否調整,國家的安全保證豈僅止於武器配備的強弱與否?除對峙外,還可以有什麼出路?現實環境在眼前,是迫切而無從迴避的問題。除非大陸發生嚴重的社會或政治變動,兩岸盡快啟動協商機制,在台灣與中國間特殊的歷史情結與文化淵源,務必現實面對。

 

國際兩岸事務的逆耳忠言

弘茂重新擔負重任是在2016年8月31日,民進黨新上任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找不到可突破僵局的合適人選,總統府任命田弘茂擔任海基會董事長。借重「田教授」代表本土、台灣派的形象,在兩岸關係上沒有利益糾葛,且能告別「買辦政治」人脈關係,他不參加任何政黨,跨越藍綠、跨越政治、企業與學界。出掌兩岸交流最重要窗口的海基會,足能為美方及大陸接受。

然國內已有學者挑戰海基會的權限,明示「九二共識」是結構性問題、政治性原則,不是任何人當海基會董事長就可逆轉的。弘茂曾保留的回答,總統蔡英文與他談過,對於當前低盪的兩岸關係,希望他做出些貢獻,改善兩岸氣氛,先就兩岸交流需解決的事務性問題,能處理的就先處理,看情勢發展。「九二共識」問題,留交決策階層,海基會事務性議題優先。

雖有田董事長提醒國人並一再強調:世局變幻中的兩岸關係,區域局勢的消長中,台灣在亞洲的地緣戰略位置微妙而重要。正值美國川普政府與中國大陸進行高層對話,東北亞的朝鮮半島在極度嚴峻態勢中,我必須隨時留意事態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和積極作為,處理兩岸間特殊又複雜的關係,將挑戰化為台海和平穩定發展的機遇。

然大陸國台辦與海協會堅持,唯有確定「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雙方授權協商和聯繫對話機制才得以延續。對岸大陸學者也同步對海基會定位與權限置疑,儼然成為與政治脫鉤的事務性處理機構,被賦予的權力和功能有限,無法全面處理兩岸有關事務。

海基會的公職態度,依然本諸「所謂莫以善小而不為,更何況兩岸無小事,任何事涉及兩岸都是大事」。只要涉及事務或爭議問題,立刻密切溝通協商,以雙方民眾為念。弘茂表示,海基會是政府唯一授權處理兩岸公權力事務的機構,問題關鍵是「九二共識」,目前協商與交流方面雖有不順,仍期望在增進台灣全體同胞共同利益的立場上,以信心與耐心化解歧見。

面對中共19大召開後,錯失對話交流有助兩岸前景的關鍵時機,中共佈達對台「新領導班子」,對台工作方向逐漸明朗的新態勢,劉結一接任國台辦片面宣布大陸惠台31條款,兩岸關係發展因海基、海協兩會管道不暢,未受到陸方的正面反應,失去對話功能,持續處於冷和平狀態。

2018年中,在冷凍的兩岸關係下始終致力尋求對話的弘茂終於卸下海基會職位,告別時仍叮嚀兩岸關係涉及相當複雜的各層面,唯有透過溝通對話,尋求共同的利益方是兩岸人民之福。海基、海協兩會的交流協商機制有歷史的軌跡,「建立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若再次被迫停擺,對兩岸民眾都是莫大的損失,仍不忘呼籲大陸方面也能「以民為念」。

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不國際化便無法生存;田弘茂說:在國際上發展,一是如何引起國際注意,二是如何和國際接軌。但不應藉由負面危機事件引起國際關注,台灣應多一些正面、傑出的表現,讓國際看到台灣的態度和對國際的貢獻。

 

「人生沒有過不了的坎」,弘茂,承諾一生的志業,只為台灣的未來。

 

- 收錄於《風和日麗的人生 - 田弘茂八十大壽文集》

 

余範英

美國史丹福大學理學碩士、企管碩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士
現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任中國時報文化事業集團副董事長、工商時報發行人、中時晚報發行人、時報資訊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委員會召集委員、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常務理事等要職。

相關專欄

許博允走了,結束了他一生熱愛藝文的傳奇。漫漫一甲子的回顧,長久的兩代私誼,對博允的不捨與敬重,在人生落幕時寫下我的見證。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5日晚間因直腸癌在家中病逝,享壽67歲。學界表示,朱雲漢對大陸和西方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見解非常高,他主張眼光要離開美國...
台灣經濟奇蹟,絕非單獨成就,也絕非短暫努力,是重要財經政策與制度的參與堅持,長期集眾人智慧、群策群力。往昔的主政者知道尊重專家、...
當我們活得很好的同時,這世界卻不如以往的好,警鐘在我們這一代響起時,別再讓問題留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