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所有名家

全球經濟下滑,央行在國家經濟政策上扮演的腳色近期又重新受到重視。經濟學者也是前中央銀行副總裁的許嘉棟教授,也他多年的經驗,針對台灣央行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看法。

全球經濟下滑,央行在國家經濟政策上扮演的腳色近期又重新受到重視。經濟學者也是前中央銀行副總裁的許嘉棟教授,也他多年的經驗,針對台灣央行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看法。

一場疫情,一個台積電,讓台灣瞬間耀升國際舞台,但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下,卻處處受制於人。長久以來缺乏戰略的結果,整個社會有風雨欲來的壓抑感,在戰略的世界中,該如何拼湊出自己的戰術,讓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說分明。

美國聯準會 自今年三月啟動升息,迄七月底止,連續升息四次,累積升幅達二點二五個百分點。不少人於八月間看到美國的通膨率已略有回降,也憂心強力貨幣緊縮將引發景氣衰退,故多期待聯準會能放緩緊縮步調,甚或明年可以轉向寬鬆。不過,聯準會主席鮑爾八月廿六日在演講中明確表示,以緊縮抑制通膨必須持續一段時間;又在這段期間大家須忍受景氣與就業趨緩的痛苦。此一演講徹底澆熄了外界的上述期待。

台灣每年來自對岸的貿易順差,對岸需要台灣優質產品與先進製程,是兩岸在「八二三砲戰」後所發展超乎意識形態的默契。但現今兩岸關係的緊張,台灣如何安全發展,再再考驗政府的智慧。

新冠疫情趨緩,各國陸續公布疫苗採購金額數據,反觀台灣COVID-19疫苗採購保密協定,近期合約封存30年再次引發社會議論。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長年針砭時事,針對該爭議,他用「恣意濫權已成常態」來形容當今政府。

主計處公布今年台灣1到6月全體受雇員工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44262元,年增率3%,但是同期通貨膨脹超過此數,實質經常性薪資變成年減0.11%,為6年來首見的負成長。即使改用總薪資計算,把年終獎金等加入,名目數字增幅會高一點,扣掉通貨膨脹後實質薪資稍微增加,但是幅度有限,可以說幾乎不變;薪資增幅被物價吃掉了。

近日美日兩國政治人物頻繁訪台,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更引發中方一連串軍演。在大國強權博弈下,台灣如何自處,又該面對怎樣的現實?看資深媒體人王健壯怎麼評價這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