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年競爭力 三領域著手

遠見雜誌於去年底做了一項亞洲五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十八歲以上華人民眾的民心動態調查,想了解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以及五地間對彼此在政經社會發展上的見解。其中台灣被普遍讚揚,認為社會進步指數高,但對台灣年輕人的表現,給分都不高,因為台灣年輕人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不高。

其實這並不很令人意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對國際局勢、外語能力、跨國交流等知識的掌握變得愈來愈重要。然而,台灣年輕人對國際事務的了解大多限於媒體報導,而媒體整日放送的是雞毛蒜皮大的國內要聞,關心的是明星女模的腥羶八卦,所謂的國際事件,則多半為天災人禍,缺乏深度層次的思考和全球視野,以致年輕人,甚至大部分的國內民眾對於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化缺乏敏銳的洞察力。這種「外空」現象會使年輕人無法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外在環境如此,就更需要培養自身實力,因為在全球化趨勢下,知識的更新速度比以往都來得更快。很多人認為現代年輕人不夠積極、抗壓性低、缺乏競爭力,但我認為是教育政策塑造了這樣「內空」的特質。

教改強調無壓力學習,讓學生從小就習慣輕鬆;廣設大學,錄取率高,不需用功也有學校可念:又破壞了職教系統,讓很多原先可以學習一技之長的學生,成了不符企業所需的通識人才。特別是在一○八課綱實施後,出現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現象。許多教授已提出警告,當數理能力不足時,將進一步削減台灣未來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的實力,對台灣的競爭力會產生重大影響。

除了數理能力不足,年輕人對中華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逐漸下降,因為在政治上「拒中」及「去中」,因此在教育及文化上也要進行切割。這是很可惜的。我們的血統有華人基因,日常生活仍保留大量中華文化的傳承。也因為有中華文化薰陶,台灣才能展現亞洲其他地區所讚揚的進步社會。我們可以在政治與中國大陸切割,卻不能否定中華文化與歷史根源。否定了過去,等於是否定了現在,而不了解現在,又怎能創建未來。為了政治目的而拋棄這些可貴資產,年輕人就會成為失根浮萍。如果整個社會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及文化歸屬,那國家又如何凝聚向心力及認同感?

台灣年輕人面臨的問題並非無解,政府更是責無旁貸。例如進行教育改革,著重提升STEM教育的程度與質量,將數理教育與生活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科學的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文化教育方面,盼望政府能跳脫意識形態束縛,讓文化不因政治犧牲。在提升國際視野方面,應增加媒體對國際新聞的報導,並建議政府設立專門播放國際新聞的電視台,以台灣視野來解讀各式國際新聞,提升大家對地球村其他居民的關心與了解。更可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親身體驗不同文化,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最近政府所推動的「青年圓夢計畫」就是不錯的平台。唯有培養兼具科學素養、文化底蘊與國際視野的新世代,台灣才能在全球化時代保持競爭力,這也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

王伯元

王伯元,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物理碩士、博士。深耕高科技產業與創投領域逾50年,現任中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台灣創業投資商業公會理事長、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IBM資深主管。2012年獲頒台大物理系傑出校友,2013年獲第七屆潘文淵獎,2020年獲哈佛商業評論台灣CEO獎項。致力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轉型,並促進產官學研交流合作。

相關專欄

中國大陸在二○一五年提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準備以卅年時間,讓中國從世界工廠晉身為世界製造強國。這十年來雖然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
繼《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作者艾利森博士在《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從奧林匹克運動賽之獎牌數談起,...
我從事科技業及創投業已超過五十年。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見證了台灣從蕞爾小島變身為全世界的科技重鎮,不論是在電腦、電腦零組件、 半導體 、...
見微知著,台灣不僅不能鬆懈,既要維持半導體產業的優勢,提防中國大陸的追趕,更要投資新興產業,目前僅半導體產業就已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