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所有名家

一顆種籽就是一個希望。台灣未來需要希望,更需要播種者。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討會後,我們在結論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不論是在常態的經營運作下,或是在面對困境的時候,...

安排了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經過百年的演變,隨著開發觀念的與時俱進,不同的政府為它勾勒出不同的面貌,或為農場、或為工業區、或為自由貿易區、甚至一度淪為空軍訓練瞄準場,但終究不敵颱風之摧殘,加上附近長期超抽地下水引起嚴重地盤下陷,海堤破損、閘門毀壞、海水倒灌,成了鰲鼓揮之不去的夢魘。...

臺灣在2002年制定通過了環境基本法,今年剛好是環境基本法通過的十週年。值此之時,中國大陸也在討論環境保護法的修正,並對這部法律的功能與定性有相當尖銳的辯論。

當前兩岸社會在地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均面臨巨大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兩岸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本來就面臨非常類似的環境制約:相對於人口基數,土地資源稀少、水資源短缺,地質條件與生態環境脆弱,再加上人為過度開發,乃至於環境負荷過重,導致巨型天然災變日益頻繁。同樣的,對兩岸而言,有效推行節能減碳以及降低對石化燃料倚賴,都是十分緊迫而無可迴避的可

不久之前,...

針對國內稅制改革,應以社會各界關注的資本利得課稅為優先,進而推動稅制結構調整與重建,維持稅收穩定、增進公平正義。就實際執行規畫,應藉由能源稅的建置、所得稅的改革,及遺贈稅的整合,追求社會公平、經濟效率與財政永續的動態均衡。

中共第五代領導人在未來十年所面臨的主要發展挑戰有四:第一是如何突破中等收入的陷阱,讓中國大陸順利的邁入中高收入新興工業化國家之林;第二是如何在經濟規模倍增的過程中避免貧富差距的擴大,讓中國大陸逐漸形成以中產階級為主幹的橄欖型社會,防止出現兩極化矛盾;第三是如何在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平順的吸納大批來自農村的新移民,確保社會穩定;第四是在中美綜合國力興衰交替的歷史關鍵期,如何維持與美國的建設性交往關係,...

前言

在台灣我們經歷過經濟發展的過程,由農村經濟、小型加工業、到建立進口替代工業、資訊產業的起飛,在國際化與自由化的風潮下,我們擁有了今日經濟與社會的小康基礎。但我們不能不檢討,由1950年代起,在政府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產業發展,採取了東北亞發展模式,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典範,利用官僚體系及國家資源做強勢的規劃與主導,在所謂的開明專政,資源匱乏、人才不足下,獲得台灣經濟奇蹟的美譽,卻難免枉顧社會正義與民主自由。...

永續發展,是永遠的進行式,更是個永遠沒有終點的長期目標。個人擔任永續委員多年,從參與永續會各項會務及觀察政府部會的推動績效上,感覺國內在推動永續工作雖有些許成就,但囿於許多體制與背景因素,使永續會的功能受到相當侷限。

永續會目前運作的缺點,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開會期程不定或長期停開,且負責首長未每次出席。 永續會決議未如環境基本法第29條所規定:決策交由相關部會執行。使決議未能發揮實質效能,常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