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一顆種籽就是一個希望。台灣未來需要希望,更需要播種者。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討會後,我們在結論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不論是在常態的經營運作下,或是在面對困境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基礎運作機制。任何社會都必須具備這樣的機制來因應各項問題,才不會臨陣慌潰,也才能在常態時推動國家總體發展往好的方向走。有完整的規劃、定期審視、檢討缺失、發揮執行效率,需要有清楚的哲學思維,作為上位原則、作為檢討以及重建的基礎。我們認為這個上位原則,再沒有比建立一個『公與義』的社會,更能周全地引導我們去制定出好的基礎機制」。

「公與義」因此便成為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但一個公與義社會的成形卻必須具備幾項條件:政府的角色扮演,法律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自由開放的經濟,充分競爭的市場秩序必須提升;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價值倫理的重建,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

我們相信:唯有公開、無私,全民才能共同參與努力;唯有公平,每個人才有機會各自發揮所長;唯有正義,社會的黑暗角落才不會被忽略。公與義的社會是全民的社會,也是我們航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根本。

基於這樣的認知,基金會過去所主辦的活動,因而無一不圍繞著「環境永續」、「公與義」兩大主軸,持續不懈地進行相關議題的探討並直接付諸行動。二○一二年我們策畫系列研討,呼籲大家共同建立「實在年代」,我們的想法是:國人需要信心與勇氣,關注社經變化與自然環境,大家應不分彼此,不虛浮,不因循,不退卻,檢視存在當下的實質問題,面對未來。

我們的期盼是:過去十幾年,台灣被亞洲新興經濟體迎頭趕上甚至超前,面對嚴峻的國際挑戰與網路資訊全球化的壓力,新課題不斷,我們必須走出社會瀰漫的內耗氛圍,太多的空轉、對立與激情也必須沉澱下來。

潮流在變,時代在變,往日的經驗已不足以作為未來發展的倚憑,前瞻與宏觀因此便是你我必須學習的課題。

「開明、理性、求進步,民主、自由、愛國家」,這是余紀忠先生堅持的理念,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我們誠摯希望這塊大家共同生存發展且熱愛的土地能夠變得更好、更進步,因此我們決定更進一步凝聚力量尋找夥伴,啟動「余紀忠講堂種籽營」,追求實在年代,為下一代種下希望的種籽,扛起進步的責任;期盼有志為台灣明天尋找希望的人能夠群策群力,一起促成這件重大工作的實現。

黃榮村

中華民國心理學家,彰化縣員林市人,現任考試院院長,曾任教育部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曾赴哈佛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UCLA、聖路易大學等處擔任訪問學者及客座教授,歷任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系主任,與台大第一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學術專長為人類知覺、認知科學及決策與選擇行為。以自由派學者身份聞名,主張捍衛學術自由,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末年多度對干預學術自由的事件發聲。

相關專欄

在我們那個時代,都稱呼大學裏親近的老師叫先生而不名,這是一種混合日本式與民國式的流行說法。從當他學生到同事,有一段長時間,楊先生都留平頭,...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
帝都香火 史家呂思勉嘗言,人於社會安定之時祈求福報,亂世之時則祈求平安,凡此皆係宗教信仰不管在任何朝代皆得以昌盛之因。...
假如順著這條路,就可以找到達摩 有人安排我去參加佛醫大會,同時拜見少林寺的大方丈,這在古代一定是不得了的陣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