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鰲鼓

安排了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經過百年的演變,隨著開發觀念的與時俱進,不同的政府為它勾勒出不同的面貌,或為農場、或為工業區、或為自由貿易區、甚至一度淪為空軍訓練瞄準場,但終究不敵颱風之摧殘,加上附近長期超抽地下水引起嚴重地盤下陷,海堤破損、閘門毀壞、海水倒灌,成了鰲鼓揮之不去的夢魘。記得當年的鰲鼓是一塊充滿了濃濃豬糞味道的台糖農場。為了執行平地造林政策,農場內種滿了以木麻黃為主的各類樹種。整齊的灌溉渠道,各式各樣的閘門及取水工,廢棄的舊辦公室及尚具規模的養豬場。那次考察的重點是討論如何將海堤及排水設施修復,以恢復原有的農場功能。我獨排眾議,提了一個在當時是一個創新且大膽的建議,不要大修海堤,讓海水隨著潮汐進出,將鰲鼓轉變成兼具滯洪效果的鹹水人工濕地。滯洪池及濕地在那個時候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大部份人都無法理解為何要將一塊好不容易圍墾可利用的土地讓它荒廢且浸在水𥚃。我請了學生及TIIWE (國際水利環境基金會)的同事,花了一兩年的時間做了一個可執行的綱要計劃,終於說服了各級政府,才有了今天的鰲鼓濕地。更令人欣慰的是,這片濕地在在去年美國的一個景觀設計競賽中得了一個大獎,也算是對所有參與這過程同仁辛苦付出的最佳回報。

九年後再訪鰲鼓,首先拜訪的是一座非常具有特色的展示館,館內對鰲鼓農場的歷史演變、生態環境、特有動植物種及滯洪和濕地的基本概念,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四時景物、聲光畫面、配上精美的圖說,詳細的記錄了這塊濕地的點點滴滴、吉光片羽。是一座少數簡樸、知性,又有特色的展示館。再仔細一瞧,這棟建築物似曾相識,原來它是一座過去長年為淹水所苦的下楫國民小學鰲鼓分校。在2006年廢校後,經過建築師的巧思,麻雀成了鳯凰,成了嘉義環境教育的重要據點,培養了無數的解說員及志工,真是閒置空間活化的最佳典範。

趨車進入鰲鼓大門,迎接我們的仍是熟悉的朩麻黄林、林間車道及灌溉渠道依舊,倒是多了些自行車道及人行步道。但那熟悉的豬糞味道淡了不少。隨著車子慢慢接近海堤區,漸漸可看到密度愈來愈高的紅樹林蹤跡。在轉了一個彎後,車內突然傳出一聲驚呼,一片一仟多公頃點綴著片片紅樹林樹叢的水域映入眼簾。大湖貼著海堤,水位隨著潮汐而升降,是片典型的鹹水濕地。這由紅樹林的生長狀況也能瞧出端倪。那天的天空特別的藍,雖不是秋天,卻有著北國特有的秋高氣爽的藍天。湖光配著藍天的倒影,耳邊海堤外潮汐的聲音依稀可聞,溫暖的海風輕拂著,構建成一幅無法用文字形容的美麗畫面。

除了美麗的風光外,更令人驚艷的是湖面上聚集著成千上萬各式各樣的鳥種。從大型的鷺科、中型的雁鴨科到小型的鷸鴴科。有候鳥有留鳥,或飛行或游泳或覓食。台灣少見的鸕鶿在這裡有數百隻,這個以捕魚聞名的鳥類,看上了這片漁產豐富的水域,以其特有的飛行姿式在空中飛翔著,等覓得漁蹤後即刻俯衝潛入水中,再憑藉著它優異的游泳技能獵漁。它在世界的有些地方,是漁民捕漁的好幫手,漁火加上鸕鶿成了當地觀光的一個賣點。在這片水域裡,它們可自由的覓食,沒人會剝削它辛苦捕得的漁獲。因為又要飛行又得潛水,因此曬翅膀成了鸕鶿最重要的工作。覓食後為了讓自己隨著進入飛行狀態,每一根樹枝或竹竿上都可看到三三兩兩的鸕鶿迎著風展開翅膀,以大字型的姿勢站著,建構成一幅非常獨特的畫面。這裡還有近兩百隻黑面琶鷺,這瀕臨滅絕全世界儘剩二千多隻的冬候鳥,也看上這塊水域,把此地當成它每年過冬重要的棲息地,在此棲息、覓食、繁衍後代、然後北返。很多鳥友就是衝著它的芳蹤慕名而來。當眾人沈醉在這片祥和的畫面時,突然湖面引起一片騷動,由南邊開始,成群的鳥驚慌的飛離水面。原來因為樹林裡有許多小哺乳類動物,吸引了十多種鷹科的猛禽在此棲息。每當鷹臨上空時,總會引起一陣騷動。好在來者並無敵意,湖面很快又恢復原有的祥和。

到了黄昏時刻,大伙才依依不捨的踏著夕陽的餘輝離開鰲鼓。在出口處有一塊招牌用中英文寫著「鰲鼓,美麗的錯誤 AOGU,a beautiful accident 」。好貼切的形容,它曾經是人定勝天的最佳典範,也曾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做出具體貢獻。在面臨台灣農業式微,經濟轉型的九零年代,因為無力投資修復海堤,加上個人的臨門一腳,才造就了此塊世界少有的瑰寶。真是一個再美麗沒有的錯誤。人生不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錯誤與試煉,它有可能成為美麗的轉機,也有可能帶來重大的災難,端看當事者有無足夠的眼光、智慧與胸襟來因應。一路上不停著思考,如何以此溼地當做引擎,將鰲鼓打造成兼具觀光、環境教育、生態保育的休閒旅遊聖地,進而帶動嘉義地盤下陷區的農村再造,為此地帶來新的產業與經濟動力,這將會是解決台灣地盤下陷問題的一個示範案例,也會是彰雲嘉沿海轉型的契機,未嘗不是另一個美麗的錯誤。

李鴻源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為水利工程專家。
曾任台灣省政府水利處長、臺北縣副縣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及內政部部長。

相關專欄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
荷蘭全國面積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一仟柒佰萬,全境沒有一座山,大半的國土都低於海平面,最嚴重的地區低於海平面五公尺。因為位於萊茵河的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