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所有名家

在年年風雨,人人駡馬英九,名嘴八卦滿天飛的社會氛圍下,基金會籌畫年餘,由規劃課程、組成講師團隊、招募青年菁英、訂定授課期程為期一個月的新嘗試,開辦種籽營播下希望的四十四顆種籽。談國家願景,結合群體能量,為公共議題缺乏關心,與不知如何參與或討論的社會,提供多元思考與全面的政策對話的場域。

為尋求代代傳承,三十三位基金會智囊老友為豐富課程,傳授專業知識與行政經歷中的心得,就當下日趨複雜的公共議題做全面性、系統性的思考,...

隨董陽孜豎立「誠」字的活動重遊馬祖,遍尋那念念不忘的大樹與小學,接續我飛逝四十六年的往事。

民國五十六年夏天,留日回國我曾擔任徵信新聞記者十一個月,馬祖之行是隨軍中作家們赴戰地前線的採訪。黃土覆蓋、竹籬土牆、石砌堆疊的民舍與軍營,坑道連連,左轉右折、煤油燈與照明彈的地上地下輝映,是這四面環海的島嶼群給我的第一個印象。見證日本戰後經濟起飛邁向國际,主辦東京奧運與大阪世博的剛回國小留學生,回到風雨飄搖反共抗俄的台灣,成了報社的小記者,...

一顆種籽就是一個希望。台灣未來需要希望,更需要播種者。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討會後,我們在結論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不論是在常態的經營運作下,或是在面對困境的時候,...

前言

在台灣我們經歷過經濟發展的過程,由農村經濟、小型加工業、到建立進口替代工業、資訊產業的起飛,在國際化與自由化的風潮下,我們擁有了今日經濟與社會的小康基礎。但我們不能不檢討,由1950年代起,在政府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產業發展,採取了東北亞發展模式,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典範,利用官僚體系及國家資源做強勢的規劃與主導,在所謂的開明專政,資源匱乏、人才不足下,獲得台灣經濟奇蹟的美譽,卻難免枉顧社會正義與民主自由。...

永續發展,是永遠的進行式,更是個永遠沒有終點的長期目標。個人擔任永續委員多年,從參與永續會各項會務及觀察政府部會的推動績效上,感覺國內在推動永續工作雖有些許成就,但囿於許多體制與背景因素,使永續會的功能受到相當侷限。

永續會目前運作的缺點,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開會期程不定或長期停開,且負責首長未每次出席。 永續會決議未如環境基本法第29條所規定:決策交由相關部會執行。使決議未能發揮實質效能,常束之高閣。...

台灣地窄人稠,自然資源有限。近年來在氣候變遷下天然災害頻繁,又逢資訊時代全球化國際新局的重組,肩負歷史包袱與國際上的特殊境遇,比諸其他國家,台灣的挑戰與發展需有迫切與機動變化的能力,永續發展的追求是個持續不斷的永遠進行式。因應全球趨勢與衝擊,堅定追求永續發展願景的「環境生態,繁榮經濟,福祉社會」,是政府必須提升決策,帶動全民行動的二十一世紀大挑戰。

永續發展綱領開宗明義即是兼顧「環境、經濟、社會」三層面的理念,...

首先,我們要務實的看待今日嚴苛的困局;全球的經濟秩序與自然環境,在長期發展過度與分配失衡的重創下,各國都面臨雙重的危機與挑戰;經濟面,歐債危機尚未見曙光,美國的赤字與失業率依舊低迷,日本繼續失落,中國的通膨與泡沫仍籌措對策、未見解除,沒有一項數據展現樂觀前景,二次衰退的預言甚囂塵上…。今天歐美所面對的危機中,歐債與失業只是浮面的病癥,其基礎的病灶在於國家活力漸喪失、老化,難以因應快速變化的世界,一步步走向昏暗與沉淪,亟待傾力扭轉。...

阿朗壹古道 現勘並連署

持績關注守護台廿六線阿朗壹古道後續發展,與屏東環保聯盟洪輝祥、張長義教授、 於幼華教授等多位夥伴一同現勘,並連署於99年6月4日向永續會會議中提出,台26線「安朔至旭海」路段,是過去恆春通往東部的「阿朗壹古道」,雖然是全台環島公路網「最後一百分之一的缺口」,但也是全台灣最後一處未經人為開發、破壞,長達12公里的原始海岸。從荷蘭治台時期開始,台26線就是歷來荷蘭人、漢人往後山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