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陳添枝教授為國內經濟學界資深的知名學者,現為臺大經濟系教授,並歷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行政院政務委員,是馬總統「財經內閣」的重要核心成員,也是國內少數兼具學術與政策規劃實務經驗的經濟學者。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給大一新生的建議是,雖然好不容易脫離高中苦海,從此不用早早出門上學、不用每天交作業、可以自己決定念什麼,甚至是來不來上課,但千萬不要解放過了頭,一定要學會「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要提早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不管是在國內升學或出國留學,都要提早做準備。
2008年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台灣經濟新局與發展」研討會,薛琦教授擔任主持人,他指出,在全世界都看中國大陸的時候,我們自己也看中國大陸。不過我們在看中國大陸的時候,中國大陸也看我們。
東吳大學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嘉棟,從曾巨威教授的文章〈墳墓正義是租稅改革的最後一道防線〉做衍伸,以公平正義的角度,針對國內遺產稅及贈與稅的改革構想提出批判。先以此文進行評論,再對金融改革與分配正義的關係,表示個人的看法。
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所看到的全球化現象是兩種跨界的流動,一種是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前者如人、資金、物品、資訊及產業的跨越國界,快速旦大量流動。後者則如全球治理之下所造成之政府角色的無形流動,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組織、程序、人員等面向上,公領域與私領域之間的交錯匯流,私部門頻繁地分擔原本屬於政府的角色,甚至參與決策程序。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利用解讀不同數據看待台灣經濟是否有進步,並認為了解了這些數字的關係後,過去幾年來台灣的經濟是好或不好,不是看一個人怎麼說,而是看選那一項資料來解讀。同時利用經濟實證分析,台灣的法令與制度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分析自一九九0年代以來,有兩項重大的發展趨勢,對全球產業分工造成深遠的影響:第一是全球化,第二是區域整合。並認為在全球競爭下,台灣唯有改變代工的營運模式,放棄成本競爭的老路,走上自我品牌的營運模式,追求價值的創造,才可能為經濟開創新局。
何謂「炭五十」社會?請看摘自某報民意論壇文章的一段話:「在一次社會服務裡,有個家庭男人失業生活困頓,用一百元維持一天一家四口的餐費,我偶爾在他家的撲滿發現一個五十元硬幣,好奇地拿起來搖了一下,男主人靦腆地接手過去,告訴我:『那是生命最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