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唐代大儒韓愈在《師道》中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余紀忠種籽營的導師,能夠在八天的種籽營中,和各位學員共同以國家面臨的嚴峻困境作為相互學習的介面,在這樣的詮釋下,我認為『傳道』是闡述社會的核心價值;『授業』是剖析政策的理念思維;而『解惑』則是尋求方法的具體策略。
針對國內稅制改革,應以社會各界關注的資本利得課稅為優先,進而推動稅制結構調整與重建,維持稅收穩定、增進公平正義。就實際執行規畫,應藉由能源稅的建置、所得稅的改革,及遺贈稅的整合,追求社會公平、經濟效率與財政永續的動態均衡。
在政府財政拮据下,法規鬆綁來加速醫療觀光、教育服務的 產業化,可以為困頓的經濟注入嶄新活力。不過,相關部會仍著重在 規範、管制的思考,並在利益團體壓力下,產業發展進展有限。未來 除加強部會產業化績效指標(KPI)的訂定,也應提出如不積極產業 化將面臨學校倒閉、學生薪水停滯,以及全民健保破產、醫生出走等 產業崩壞的論述來爭取民意,並加速改革。
陳添枝教授指出,服務業出口不僅需要在理念上突破,也需要政策的配套。我們目前還在理念爭辯的階段,必須先走過這一關,才可能在政策上耳目一新;正所謂「革命先革心」,觀念不改,政出無門。
台灣的每人GNP在一九九○年時是八千三百三十九美元(以當年物價計算),二○○○年時是一萬四千九百○六美元,二○一○年時是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五美元。如果扣除匯率變動的因素,則在一九九○年至二○○○年間,台灣的每人GNP增加超過一倍;在二○○○年至二○一○年間,則成長僅二○%。如果我們說台灣在二○○○年以後的經濟成長遭遇了瓶頸,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面對民國101年的中央組織改造,我個人頗為憂心。以前省政府時代,我在水利處服務,曾負責推動整合各水庫、管理局、建設科,都無法確定各單位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因此像水利署和水保局,這兩個都是水的單位,但權力、規範都不同,有賴未來環資部部長整合。
我多次提出建立夥伴政府的概念,因為台灣不大,並不需要五大流域管理局,況且局長十一職等誰也管不了,應強調協調的概念。這種partnership只要搭配得當可行性甚高。以現有行政院組織,...
高等行政法院裁定中科三、四期暫停開發,掀起軒然大波。它的確是個荒唐的現象:主管機關說環評通過了,行政法院說它沒過,到底誰說了算?這種事只有在第三世界才會發生,竟然出現在台灣。
兩岸在服務業若能合作,將徹底改變台灣服務業在小國寡民下的發展思維,有利於創新和知識的累積,使台灣的服務業走上一個新的高峰,使目前低生產力、不事研發、無力出口的台灣服務業改頭換面。這是中國在經濟轉軌的關口,台灣最應該掌握的契機,也是兩岸產業合作分工最有潛力、最容易切入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