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全球化

全球化隱含許多風險,但也充滿機會,如何管理風險並充分掌握機會,便是面對全球化的基本邏輯。

 全球化的現象,創造了許多機會與風險。在評判全球化下國家的表現時,當然必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理解。

李紀珠委員的大作,是從全球化的角色來評判台灣的表現。她認為全球化原本是有利於小國發展的,而作為小圓的台灣,在全球化之下本應發展得更好才對,更何況台灣還有製造業與培育知識經濟的有利條件,沒有理由表現得比別人差。她也提出許多數據來看台灣在全球化下的表現,指出尤其在國民所得停滯、經濟成長緩慢、財富分配惡化等面向上,台灣的成績不如理想。同時,她進一步強調,台灣所以在這些方面不夠好,主要是制度面因素,如產業結構的升級及轉型不夠寬與不夠廣、政府資源未能配合產業結構轉型、選舉太多、政黨對立、內閣變動頻繁、貪腐尋租風氣高漲、政府不夠誠信、不願誠實面對問題等。

這樣的論點是相當持平的,而且也是以實際的數據來看待台灣的發展現況與展望。不過,如果扣合全球化的脈絡來討論,評論的定位點還可以做更精確的考量。

跨界流動 考驗各國全球治理能力

什麼是全球化現象?全球化就像一座教堂,每個人根據身處的角度,都能看出某種教堂之美,也許也能看出缺陷。我所看到的全球化現象是兩種跨界的流動,一種是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前者如人、資金、物品、資訊及產業的跨越國界,快速旦大量流動,是當代全球化現象的最佳的寫照。後者則如全球治理之下所造成之政府角色的無形流動,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組織、程序、人員等面向上,公領域與私領域之間的交錯匯流,私部門頻繁地分擔原本屬於政府的角色,甚至參與決策程序。

「流動」對各國政府及企業而言,均是一項挑戰,因為整體環境頻率已經不同了。無形的流動一方面會受到有形流動的影響,另一方面更進一步影響有形流動的速度、幅度與內涵。在此種情況下,全球治理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全球化隱含許多風險,但也充滿機會,如何管理風險並充分掌握機會,便是面對全球化的基本邏輯。全球化帶來更大的市場與交換空間,許多高科技產業因此能夠打入國際市場,但同一時間,它也考驗著政府的能力、企業的文化與民間的應變。事實上,不僅是產業,更擴大範圍來看,包括金融的全球連帶、SARS等跨國境疫病,或是影響全球能源安全的氣候變遷,在在亦皆考驗著世界各國全球治理能力。

易言之,政府有無效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從全球化的脈絡檢視台灣今天發生的狀況,不難看出,因應全球化的關鍵在於政府必須真有更高明的規劃、決策與執行能力,並且能夠把握好時機,爭取該有的表現。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制度與政府的問題、是立法與行政的問題;更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是沒有政策的問題、是沒有在市民社會中對政策進行完整討論的問題、是媒體也無法建構良性政策溝通平台的問題。當然,立法與行政部門有否能力消化它、執行它,也是一個問題。

互鬥多於互動憲政結構有待重整

台灣當前的制度條件,包括憲政架構、行政部門的組織架構、立法的決策量能、司法定紛止爭的公信資本,並無法創造一個良善的全球競爭環境。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在當前的憲政結構下,以行政與立法為雙核心的政府體制,往往是互鬥多於互動,杯葛多於制衡。就立法與行政部門的情況看來,朝野對立如此嚴重,台灣現在確實有比其他國家更為不好的條件,也更有互動界面不良的問題。

舉例來說,大家批評選舉太多,浪費國家社會資源,但若欲解決這個困境,朝野必須形成共識,共同合作修憲,才能進一步討論如何讓選舉次數減少,以節省資源、貫徹政策。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政黨互動及政府運作效能,才能真正去面對問題。的確,制度牽涉著政府運作效能,制度條件會影響國家表現。

如果人才培育、公務人員條件結構等能量不足,再加上當前機關組織龐雜重疊,造成磨合困難,將會使得政府缺乏競爭力。以預算編列為例,政府每年歲出一兆六千億元預算,分配到三十七個部會,然後把彼此功能重疊的預算項目整併後,每個項目抽出一%,就可有一百六十億。

再以就業輔導基金來看,這個基金的運作牽涉到勞委會、青輔會、經濟部、內政部等,如果就業問題真的重要,那麼就應該好好針對預算結構進行重整,交給應該處理的部會,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政府要改造社會要建立安全網

面對全球化競爭,必須使政府有效能;要讓政府有效能,應該好好調整政府組織。政府組織不是只有行政體系而己,還包括立法體系,有待朝野拿出共同體認,務實地推動政府組織改造與流程改革。

然而,現在這個問題並未受到重視,遑論憲政層次。許多人問:為何內閣更送頻繁? 這是因為我們的政府既不是內閣制,也不是總統制,而是少數政府,沒有得到多數國會的支持,憲政層次未解,朝野對立嚴重,行政體系完全無法系統而有效率的運作。所以說,想要解決全球化所帶來的政府體制不良問題,但卻不願面對政府組織及憲政層次的問題, 無異是緣木求魚。

此外,除政府改造外,全球化下的分工,勢必造成結構性的失業,形成新貧現象。當全球化致使本地某些工作流失,將某一批人財富的累積建立在其他人的犧牲上,政府必須把這些社會缺口補起來;在此情況下,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好衡政府、市場和市民社會的切割。有些事情也許現在沒有做好,但不可因此把矛頭全部指向政府部門,而是應該透過活絡市民社會方式,健全市場機制。有鑑於此,我們必須建立包括就業、社會福利在內的社會安全網,一方面掌握面對全球社會的機會,同時築起防範全球風險的網絡。

政府改造與社會安全網的建立,最有賴於政府角色的介入,也是我們對行政與立法部門最值得期待的工作。

本文摘錄基金會書籍 <面對公與義 全球化下的發展與分配>

葉俊榮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大會秘書長、內政部部長、教育部部長。
專業領域是環境法、憲法、美國憲法、憲法變遷專題研究、行政法、行政法案例演習、管制理論專題研究、永續發展專題研究、英美侵權行為法、法律經濟分析。

相關專欄

臺灣在2002年制定通過了環境基本法,今年剛好是環境基本法通過的十週年。值此之時,中國大陸也在討論環境保護法的修正,...
台灣當前所面臨的課題當中,氣候變遷絕對是個大課題。兩個理由可以支撐這種觀點。首先,台灣當前發展型態下,溫室氣體的排放仍然趨勢向上,...
五都選舉完畢,台灣的地方體制將自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出現新的改變,現有兩個直轄市,未來則有五個直轄市,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2004年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完成立法,便是朝野政黨妥協下的成果。其中,13部4會5獨立機關50三級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