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所有名家

東吳大學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嘉棟,從曾巨威教授的文章〈墳墓正義是租稅改革的最後一道防線〉做衍伸,以公平正義的角度,針對國內遺產稅及贈與稅的改革構想提出批判。先以此文進行評論,再對金融改革與分配正義的關係,表示個人的看法。

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所看到的全球化現象是兩種跨界的流動,一種是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前者如人、資金、物品、資訊及產業的跨越國界,快速旦大量流動。後者則如全球治理之下所造成之政府角色的無形流動,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組織、程序、人員等面向上,公領域與私領域之間的交錯匯流,私部門頻繁地分擔原本屬於政府的角色,甚至參與決策程序。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利用解讀不同數據看待台灣經濟是否有進步,並認為了解了這些數字的關係後,過去幾年來台灣的經濟是好或不好,不是看一個人怎麼說,而是看選那一項資料來解讀。同時利用經濟實證分析,台灣的法令與制度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分析自一九九0年代以來,有兩項重大的發展趨勢,對全球產業分工造成深遠的影響:第一是全球化,第二是區域整合。並認為在全球競爭下,台灣唯有改變代工的營運模式,放棄成本競爭的老路,走上自我品牌的營運模式,追求價值的創造,才可能為經濟開創新局。

何謂「炭五十」社會?請看摘自某報民意論壇文章的一段話:「在一次社會服務裡,有個家庭男人失業生活困頓,用一百元維持一天一家四口的餐費,我偶爾在他家的撲滿發現一個五十元硬幣,好奇地拿起來搖了一下,男主人靦腆地接手過去,告訴我:『那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面對公與義」已是第五場的大型研討會了。跨越二十一世紀之初,面對國家永續發展,我們辦了第一場「邁向公與義研討會」;面對政黨競爭、紛爭不斷,政策方向推動無力時,我們舉辦第二場「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面對社會的差距不斷增加,我們舉辦了第三場研討會「建構宏觀包容分享的社會」。三次研討會皆屬綜合性公共議題,去年初基金會籌畫稅制研討會,深究社會上稅制不公現象層出不窮之因果。

今年二月中,基金會許董事、朱董事、...

稅制改革的問題一直是眾所關心,稅制改革如何造成社會資源的重分配、稅制改革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稅改進程中所將遭遇的政治障礙等議題,都需要全面性的探究。今年初由許嘉棟董事提出,在財政困境的當前,基金會應正視稅改的問題以及稅制的公允性,有勞嘉棟兄與朱敬一董事、陳聽安教授、曾巨威教授策劃。

又台灣稅制的議題,由籌措財源、側重經濟發展、支持產業政策到正視機制的演變, 稅改的過去與未來已經過千百次的探討至今仍是意見分歧、障礙叢生、推動不易...

在談最低稅負制的過程中,我個人也常常提出一個次佳的觀念。因為我個人雖然在國外有租稅的經驗,但是我的訓練模式基本上是租稅的遵從,所以也許我的故事性比較高、影響性比較小,我比較強調事情的困難度,事情落實的安排,所以我比較強調事情的現實性。在這樣的一個格局之下,理想性會比較小。相對來講,也適合談論最低稅負。在此就提出一個unconventional的觀點,我的方法提供一項比較抽象的觀念、理念的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