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所有名家

過往受囿於數據的固有本質、政府開放、運用領域、技術層次、使用者能力、甚至數據及其內容品質等因素,致使產官學研界難以挖掘專利及投資併購數據所隱藏的價值,而且也不易廣泛延伸運用,據以產生更有利、更有效的用途與價值。

媒體報導台灣數家金控、銀行及壽險業者為因應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成立專利小組推進申請專利,數家金融業者亦發佈獲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等訊息,用以形塑公司重視金融科技研發與專利能力,而其他尚無或較少投入專利申請之金融業者,亦恐專利數量落於人後甚至擔憂未來會受同行專利箝制,亦紛紛加速專利申請。

編按:甫隨新政府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他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診斷,並提出三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五產業帶動內需、國家級投資公司)作為藥方。以下為他接受天下雜誌採訪談經濟政策的內容。

從2000年起,在美國各級法院涉及Fintech的專利侵權訴訟約近700件,其中涉及金融支付的案件即近半數,而自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起則有約250件專利訴訟,足見Fintech的跨域專利訴訟威脅已席捲而來,台灣傳統與互聯網金融業者則顯非以申請台灣專利方式即可解決全面性的專利問題,而亟需改變專利思維與策略。

各國雖於不同年代制定專利商標著作法,但全球產學研界援用各國法制實踐全球智慧財產的創造、保護、管理及運用,則是歷經立法後相當長的時間後才開始,而且多數國家產學研界對於智慧財產業務,仍舊以申請為主,而較少如同有形資產般的發展出高效多元的營運機制。

金融科技(FinTech)議題自2014年起逐漸受到國內產、官、學界的重視,進入2016年後,乘著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的產業趨勢及新科技運用,FinTech話題熱度有增無減。同時,也隨著阿里巴巴在台灣申請電商、支付相關專利上百件的新聞,台灣金融業者始警覺FinTech的專利項目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台灣工研院技術移轉中心於2001年11月建置「台灣技術交易資訊網」(TWTM),期以引領台灣技術及智財權交易機制,繼於2006年再建置「專利國際交易平台」,提供智財賣方和買方互動的平台。

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是國家未來重要的工作。2014年TPP的12個成員國經濟產值,占全球比重約36%,貿易額達全世界30%以上,占我國貿易額亦高達35%左右。加入TPP是開拓市場,脫離當前貿易連11黑經濟困境的重要方法。但加入TPP有許多高難度挑戰,如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