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近期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談中國電動汽車及財政部長葉倫訪華前後控訴中國清潔能源是「產能過剩」的論調,其實背後就是美國優勢不再,也不願面對中國製造崛起的事實。
在80年代,當時高科技的電腦及半導體產業基於有效性考量,大公司皆以「垂直整合」的形態發展,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都在同一個公司、集團內,運作會比較有效率,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初期形態。
「讓美國再度偉大」,源自雷根,是川普在2016年參選總統的主要訴求,現在他第三次參選總統還是用這個口號。口號本身算正面表述,但依各種分析,川普之所以能不斷聚眾,基本上是源於美國社會裡「反」的力量:強大、也很持久,足以促成川普第一次參選成功,讓他3度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且在最新民調不亞於拜登。
GDP的果實分配給上班族的比例愈來愈低,分配到外商手中愈來愈高,舉個例子,2022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降至43%,比起1990年代的50%,少了許多。相反的,分配到營業盈餘的比率則扶搖直上,過去我們看了GDP分配面統計,大多知道這個變化,都認為錢都跑到老板、資本家的口袋裡了。
快樂與幸福也是一種富有,雖然快樂和幸福不是傳統對於富的定義,但有了快樂和幸福,富才有意義;若沒有快樂及幸福,人生又有什麼意義?還有「利他」也是一種隱性的富,讓自己成為對他人及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相信一定能過著心靈富足的美滿人生。如果一個人只關心顯性的富,往往富不過三代,更重要的是要關心隱性的富,諸如留下給社會正面的影響力,把好的價值觀念傳承給下一代,如此才能將「富」傳承得更長久。
薪資(名目薪資)成長這麼慢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GDP的分配面來看,1990年代仍有50%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所謂受僱人員報酬包括薪資、非薪資報酬,然而2022年已降至43.8%,這說明經濟成長的果實,一般上班族所能分享的比率愈來愈低,如此薪資自然成長緩慢,只要物價有點風吹草動,實質薪資就負成長了,罪不在通膨而在薪資成長動能太弱。
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到底能不能達到5%的成長率呢?我的想法是能夠,但需要滿足一些前提條件。第一,政府下定決心執行強而有力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第二,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危機不會轉為債務危機,第三,有足夠的可投資的基礎建設項目。第四,在執行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的同時,推出必要政策措施提振企業和投資人信心。
一九九八年有一部 電影 「搶救雷恩大兵」,講述二等兵雷恩在諾曼第登陸戰時,他家人接到他的三個兄長皆已戰亡的消息。美國陸軍參謀長下令由漢克斯中尉率領搜救隊,試著在戰場中找到這個還可能倖存的第四個男孩。最後人找到了,但漢克斯跟好幾位戰友就從此留在戰場。雷恩知道別人為他的付出,決定留下來繼續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