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事實上,政府提供誘因留住頂尖人才,他們所能創造出的經濟效益將遠超過其所得,且為全民所共享,這是一個正向而良好的循環,過去台灣高科技業的蓬勃旺盛,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一味追求所得的公平正義,犧牲的反倒是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得失之間,值得深思。
長期來,權利人灌輸「尊重他人智慧財產」,導致各界認為專利是穩定權利。再者,專利又交錯著技術、法律、語言、使用者社群之多樣複雜且資料巨量,以及軟體功能侷限,各界僅能觸及專利的數量及相當淺層的資料,遂而忽視專利資料及其運用的黑暗面問題。
隨者美歐政府開放專利資料、專利資料標準化、專利資料跨域整合、專利資料可檢索度、專利資料專有知識、專利資料衍生運用、智能檢索的互動性、可闡述並體驗的儀表板介面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的運用發展,以及近年國際新進專利大數據業者的開發,將快速改變專利數據的評量與運用 – 在評量上即可從「不能評量」到「精準評量」、從「形式數量」到「實質質量」,在運用上即可從「有限運用」到「無限運用」、從「個案運用」到「整合運用」。
第九屆余紀忠講座,邀請中研院劉遵義院士主講,以「經濟全球化下的前景與困境」為題。並邀請永豐金控最高顧問邱正雄先生擔任引言人,與劉遵義院士進行對談,希望透過此次的活動,引導社會大眾共同關注此一議題,積極謀求經濟全球化與社會正義間調合之道,善盡台灣為世界公民的社會責任。
在投資併購如何快速精準評估標的公司全球專利資產、及應分析哪些資料並產出有價值的洞見,即是關鍵投資併購的查核項目。惟迄今全球各界執行投資併購有關的專利資產評估,仍侷限於分析形式的法律狀態資料,較難動員自己或外部各類專家評估專利的技術及其品質與價值,但該作業均難以快速精準分析標的公司及其競爭者和替代技術新進者的巨量專利資料並產出供決策者使用的資訊甚至知識。
過往受囿於數據的固有本質、政府開放、運用領域、技術層次、使用者能力、甚至數據及其內容品質等因素,致使產官學研界難以挖掘專利及投資併購數據所隱藏的價值,而且也不易廣泛延伸運用,據以產生更有利、更有效的用途與價值。
媒體報導台灣數家金控、銀行及壽險業者為因應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成立專利小組推進申請專利,數家金融業者亦發佈獲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等訊息,用以形塑公司重視金融科技研發與專利能力,而其他尚無或較少投入專利申請之金融業者,亦恐專利數量落於人後甚至擔憂未來會受同行專利箝制,亦紛紛加速專利申請。
編按:甫隨新政府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他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診斷,並提出三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五產業帶動內需、國家級投資公司)作為藥方。以下為他接受天下雜誌採訪談經濟政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