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國內外政經情勢變數多,加深下半年經濟成長壓力,中研院今天發布「2022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將今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由3.85%下修至3.52%;對於物價將維持高檔,預估今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將達到3.16%。
高通膨持續,美國擴大升息步伐,加深全球經濟放緩隱憂,學者擔憂,下半年不會像過去預測的樂觀,預計全球復甦速度會持續放緩;學者也警示,第三季通膨若無法緩解,體質較弱的國家恐會有主權債務問題,後續可能出現歐債危機翻版,甚至有全球金融風暴的風險。
美元勢不可擋的升勢,正讓全球金融市場面臨更多痛苦,也可能加劇亞洲新興股市的資金出走潮,粉碎亞股下半年反彈的希望。
《日經》完整分析報導,因供應緊缺而持續火爆兩年的半導體市場開始發生改變。代表性半導體DRAM的庫存今年春季以後增加,價格也暴跌30%以上等。由於擔憂中國大陸經濟減速及世界性通貨膨脹,企業對設備投資及消費者對採購的意願下降。在全球半導體生産中心地的台灣,警惕感在迅速蔓延。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表示,台灣正規劃要蓋20座12吋晶圓廠,總投資金額超過2.4兆元,比政府一年總預算還高,一旦產業需求反轉,產能利用率上不來,「會動搖國本」。
《工商時報》報導,受到俄烏戰爭、全球通膨等外在變數影響,半導體市場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加上大陸近年砸下重金發展半導體產業鏈,但當前通膨背景下全球消費電子需求驟降,在一波波砍單潮下,大陸的半導體也隱現泡沫危機,眾多業者面臨行業大洗牌。
許嘉棟指出,近期,面對物價上漲威脅,各相關單位多反覆強調台灣的物價上漲只是局部、暫時性的,不足為慮;但台灣通膨總會面臨醜媳婦終將見公婆;政府部門與國人宜及早因應。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低通脹向高通脹的轉變越根深蒂固,須要扭轉這種轉變的代價就越大。高通脹對實際收入的侵蝕,意味著也會成為一個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