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FT社評》指出,許多大宗商品價格近來大幅下跌。搞亂經濟復甦複雜局面,讓人更想知道央行收緊政策的程度和步伐是否合適。
最新一期的《國際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探討什麼是權力,以及權力如何在當今世界發揮作用。
《日經》整理報導,中美貿易戰在7月6日4年了。為了遏制通貨膨脹,美國拜登政府正在商討下調對華加徵的關稅。為了經濟復甦和中美關係的穩定,中國也希望美國放寬制裁措施。美國不得不慎重判斷在包對華關係全局中,如何修復貿易關係。
編按:對於該不該取消對華關稅?拜登政府內部存在分歧,但 在國內政治和經濟雙重壓力下,拜登至今仍未斷言對中關稅政策走向。最新消息指出,拜登兩手策略目前僅考慮取消涉及1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且將再對中國半導體和電池等科技產品的補貼啟動新一輪「301調查」。
吳中書強調,台灣CPI雖然連續數月超過3%,但大部分是輸入性通膨,並非太嚴重,只要原油價格等回落,國內通膨將慢慢趨緩,有機會在今年第4季回到3%內;由於基期因素、國內經濟成長趨緩,CPI「不至於一路走高」。
6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59%,創14年新高,經濟學者認為,台灣無法自外於全球高通膨的持續壓力,基於漲價後續傳導有時間落差,接下來將會發生民生消費力緊縮,終端需求疲弱擴大到明年,最後衝擊會回到生產廠商,以停止投資設廠、減少生產、祭出無薪假,下半年和明年經濟衰退機率大增。
主計總處6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由於水果、外食費、油料費持續上漲,6月通膨率升至3.59%,創近14年最高,通膨壓力升高。惟隨著近月國際農工原料價格轉跌,躉售物價漲幅6月已趨緩,估計通膨率高峰已過,7月起開始走緩。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美國升息帶動全球升息循環後,全球各國的消費與投資勢必下修,台灣為出口導向經濟體,面對下半年全球各國持續升息與消費下降趨勢,台灣下半年出口將承受嚴重衝擊,政府與相關產業應儘速研擬因應措施,降低這波因通膨與升息引發的全球經濟下行對台灣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