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S 最新兵推報告出爐:台灣液態天然氣(LNG)運輸船所面對的潛在風險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為了解所有潛在挑戰,CSIS 進行了 26 次兵推,發現「封鎖台灣」對中國來說並非低風險、低花費的選項,因為任何封鎖皆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戰爭;就台灣及美國來說,報告建議雙方可以再進一步著手強化「威懾性」的結構工作,使得中國認為封鎖並非唾手可及。

CSIS 更指出,在「所有的情境」之下,台灣的天然氣約在 10 日內耗盡。台灣雖有大量煤炭、石油儲備,但若失去補給,煤炭及石油分別會在 7、20 個禮拜耗盡。台灣在潛在的衝突之下最重要的準備措施,便是提高能夠冒險進港、出港的商船量。對此,CSIS 提出了 3 點能源運輸上的建議:

一、台灣應該確保所有由台灣人所擁有的商船,緊急狀態/戰時能被依法徵用。此外,台美雙方應該以政府擔保、補貼或「再保險(reinsurance)」來取代、補足商業保險,確保海運、空運正常運作。與此同時,規劃在日本、關島、澳洲的轉運窗口。

二、台灣應該將液態天然氣(LNG)運輸船納入美國的「志願聯運海運協定(Voluntary Intermodal Sealift Agreement, VISA)」。協定旨在確保美國緊急狀態/戰時,(一但 VISA 啟動,)能為美國國防部提供先進的商業海運運力,或聯運設備。此外,台灣也須制定一個相對應的協定,以應對潛在的能源短缺風險。

三、台灣也應該將 LNG 納入美國的「油船安全協定(Tanker Security Program, TSP)」協定旨在與油船簽訂合約,以確保美國國防、其他安全需求,其中,天然氣運輸船可被納入其中。此外,台灣也須制定一個相應協定。

 


延伸閱讀:CSIS 兵推報告:5 大預測及風險評估值得著墨!

一、「無論如何都有人員傷亡」:無論等級高低,都有人員傷亡。尤其在等級較高的衝突之中,美國將會損失幾百架戰機、幾十艘戰艦。值得注意的是,「下一場戰爭的首役(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在戰爭中的關鍵弱點,便是缺乏空軍基地設施固化。不過,中國的損失通常高於美國的損失。

二、「任何封鎖皆有可能導致難以去遏制的升級壓力」:在「自由推演(free-play)」的情境之下,儘管雙方不願升級,但若認為對方升級行動,還是會以小規模的升級作為回應;其中,有 2 場導致全面戰爭。在「固定升級(fixed-escalation)」的情境之下,台灣會因對戰面對「重大傷亡、經濟衝擊」。無論如何,雙方都面對著改變遊戲規則、進一步升級的重大壓力,對方若感受到壓力也會做出回應。

三、「台灣若受中國封鎖,美國必須介入」:在美國沒有介入的情境之下,即使台灣軍力全力以赴,且有美國所提供的軍援(如同美國對烏克蘭軍援),中國的潛艦及水雷仍摧毀了 40% 赴台船隻。如果中國決定升級戰爭,美國只有兩個走向:接受台灣按照中國條件投降,或是直接介入戰爭。大部分的情境之下,美國介入能夠維持對台供應,但也面對巨大代價。「烏克蘭策略對台灣來說並不足夠」,因為台灣的需求過大,且在大部分的情境之下,中國的封鎖力道過大。

四、「封鎖台灣對中國來說並非低風險、低花費的選項」。在其中 2 場「自由推演(free-play)」的情境之下,衝突升到了最高點,美國飛彈打到中國境內,中國飛彈則打到了關島、日本。在上述及其他等級較高的衝突之中,美國的轟炸機發射長程飛彈,加上潛艇在近海執行任務,以及戰術飛機、水面艦艇,對中國的軍事資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封鎖並非入侵前的良好節奏,此舉會使其他國家進入戒備狀態,甚至可能導致中國在入侵前便失去相當程度的軍事資產。

五、「台灣關鍵短缺--能源、商船」:在「所有的情境」之下,台灣的天然氣約在 10 日內耗盡。台灣雖有大量煤炭、石油儲備,但若失去補給,煤炭及石油分別會在 7、20 個禮拜耗盡。

針對中國封鎖可能會導致之「能源短缺(Energy Shortage)問題」,CSIS 除了在運輸上提供建議,更就台灣能源的脆弱性提供解法:

一、確保戰前能源基礎設施、韌性固化:

(一)首先,台灣燃煤( 30 - 40 天,標準 30 天)、石油( 90 - 100 天,標準 90 天)儲備相對足夠,但仍必須擴建儲能設施,抑或是在危機來臨之前確保整個供應鏈是沒問題的。

(二)再來,台灣因環保等原因,已將部分火力、核能發電轉向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但也因此提高了脆弱性;對此,報告建議台灣保留最後一座核電廠,並利用最新技術生產安全核電,進行能源韌性固化。

(三)此外,台灣因極端氣候(颱風、連日豪雨)等原因,「電網韌性」問題逐漸浮現,尤其必須為了「國安問題」進行能源基礎設施固化。

(四)最後,台灣戰時應該由政府統籌能源措施,並優先供應最重要的產業,自由放任的市場會削弱韌性,甚至是政府對應變的正當性。

綜上所述,可見 CSIS 與卡內基美隆大學戰略與科技研究所(CMIST)研究主任柯海瑞(Harry Krejsa)今(2025)6 月在科技、民主與社會中心(DEST)論壇「能源供應鏈韌性對話」上的論述不謀而合。柯海瑞表示,現在台美等國高層皆有能源、軍事缺乏溝通、整合思維,且各自為政的問題;因此,建議台灣應該強化能源韌性,包括供應鏈透明度、技術自主能力,以及對於網攻、干擾、封鎖的抵抗力。「在此之中,地熱、核能、太陽能等相對具有戰略價值,不易被他國掐住海運的命脈。」

相關新聞

業者喊冤,已委請美律師向CBP申訴、爭取撤銷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24日宣布,對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出暫扣令,即日生效。...
 強烈颱風樺加沙雖未直撲花蓮,但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黑褐色洪水宛若海嘯般,...
 主計總處22日公布失業統計指出,8月失業率升至3.45%,創近12個月最高,而「工時不足就業者」12.1萬人也寫今年來新高,...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