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

川普以 IEEPA「緊急狀態」對全球加徵關稅,引發濫權爭議。學者指出貿易逆差屬長期可預期現象,不符 IEEPA 要求,且國會已有其他貿易法律,不應再以緊急權繞過程序。儘管關稅在法院可能被撤銷,各國仍選擇與川普談判,主要原因係擔憂其轉而援引其他法律,加上美國外交與國安決策長期朝向總統集權化發展,全面執政之下國會制衡力下降、人事權可被代理制度架空,最高法院也日益避免對此類憲政特權進行評價,使之難有效限制行政權。

在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變動與美國推動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的背景下,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大廠紛紛赴美設廠,帶動相關供應鏈業者在美國形成產業聚落。這項海外佈局被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一次重要的策略性轉變,同時存在著顯著的優勢與挑戰,形同一把「雙面刃」。

2025年10月川習釜山會談達成芬太尼關稅降低等協議,但臺灣議題遭忽略,引發我國被邊緣化疑慮。學術文獻指出美中已進入「對等競爭」階段,臺灣在政權合法性、威懾能力等多面向占核心地位,而大陸近期透過「鍾台文」系列推進統一論述,美方卻保持沉默,顯示情勢不容樂觀。當前臺灣籌碼有限:國防方面美國積欠逾6600億元軍購、賴政府「境外敵對勢力」定調擾動平衡,僅剩產業連結可資運用。經貿數據顯示,臺灣2025年前七個月對美順差達726億美元居首位,資通訊產品出口占美相關進口17.8%並享零關稅優惠,但出口結構過度集中恐致經濟失衡,且此優勢能否持續最終取決於川普政府政治考量,臺灣亟需審慎運用有限籌碼以維護戰略地位。

近期現任加州參議員、哈佛大學法學博士(JD)斯科特・維納(Scott Wiener)在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專欄上,以專文分析加州上個月底通過的前沿AI透明度法案( Transparency in Frontier AI Act SB-53),以下是筆者簡要評述。法案對非常多事情都做了規範,包括定義「年收入超過 5 億美元且開發使用超過 10²⁶ FLOPS 運算能力訓練的模型的公司」屬於 AI Frontier 公司,可能造成「50 人以上死亡或受傷, 或 造成 10 億美元以上經濟損失的嚴重風險(包括人工智慧協助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網路攻擊或人工智慧系統失控)」等災難性風險的模型需要被管制,以及管制的樣態、該做什麼樣的揭露。如果沒達成相關義務,罰款伺候,最高每次違規可罰款 100 萬美元。

國慶 日, 賴清德 總統和立法院長 韓國瑜 出席國慶大會,先後發表國慶演說。賴總統提及「台灣之盾」,韓院長則是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對國內政情做比喻, 以呼籲政府與人民共同正視低薪、能源、環境與社會撕裂等問題。 雙雙引發各界討論,各有立場。

「 川普 政府的抗中派在失勢中」是今年七月廿日 紐約時報 的標題。原因是「川普在追求一個更為強勢的北京」。

大陸委員會日前舉行諮詢委員會議,學者解讀,未來世界經濟可能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圈圈,美國圈、大陸圈、以及非美非中圈,台灣面對趨勢需要以靈活的戰略應對。 針對關稅戰談判,也有諮委分析,中共有意對美採取以拖待變策略,在鬥而不破的態勢下爭取談判籌碼與戰略調整空間。

台美關稅談判進入深水區,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2日舉行記者會,說明在美建「台灣聚落模式」,強調這與日、韓、歐盟投資美國方式不同,為台美G2G共建產業聚落、提供土地與金融等優惠誘因,吸引企業自主決定是否共同組隊赴美投資。她並表示,在磋商中感受到美方正面看待「台灣模式」,並正面回應打造產業聚落所需要的基礎建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