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政府定錨淨零目標不會改變,但針對首波課碳稅對象280家企業,若提自主減量計畫,會列入綠色金融3.0投融資協助對象,俟關稅90天緩衝期結束,還會盤點是否需額外補助,也會針對280家企業進行個別輔導。
為對抗塑膠汙染,環境部推動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等多項減塑措施,也在去年宣布欲拉長4項塑膠製品禁限用時程並擴大限塑品項,然經濟部數據顯示,2024年塑膠袋生產量31萬6905公噸、內銷量23萬4034公噸,雙雙創下近5年來的新高。環團指出,國人網購、外送及餐飲外帶導致塑膠袋產銷量不斷增加,呼籲將外送平台納入限塑範疇,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日前指出,國際上有著核能復甦的趨勢,而台灣高度仰賴國外進口能源,美國願意作為台灣可靠的能源來源,無論是液化天然氣、 再生能源 或核能。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如果有新的核能技術,台灣當然願意來跟世界做合作。
國民黨 面對民進黨積極推動大罷免,國民黨主席 朱立倫 今天強調,全世界都在拚AI,民進黨卻在拚罷免,國民黨關心國家能源、經濟發展,今天首波針對 能源政策 的民調結果,提出修改《電業法》,主張針對能源政策成立獨立監督委員會及核電廠延役,同時將非核家園的主張改為非碳家園,接軌國際能源發展趨勢。
環境部去(2024)年底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訂出2030年較2005年減少「28±2%」碳排放,並提出能源、製造等六大部門的管制目標,本月7日召開草案公聽會,會議有學者、專家、公民團體參與,聚焦在下一階段減碳目標與能源政策,特別是AI、資料中心對能源供給壓力的影響。
第5屆溫室氣體基金管理會確定不納入地方政府代表,碳費運用要如何兼顧中央、地方政府淨零需求?專家學者表示,建議藉由開放地方政府提計畫爭取碳費、舉辦北中南座談會等方式達成雙贏。
環境部於去年9月公布全國66家SRF廠商體檢結果,時隔3個月,昨(14)日發布「固體再生燃料(SRF)白皮書」與「共通性事業廢棄物作為固體再生燃料原料再利用管理辦法」草案,內容包含國內SRF產能與市場產值估計,管理現況及未來強化辦法,我國也將是全球唯一禁止進出口SRF料源的國家。
環境部公告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的減碳新目標,相較2022年本次目標提高至「減量28±2%」。另外,為配合新目標達成,環境部擬擴大碳盤查範圍,將納入超商、客貨運、醫學中心與量販百貨等行業,並強調此次修法是要讓企業了解盤查做法,暫未規劃查驗、徵收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