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工程會副主委葉哲良透露,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6年正式上路前,預計推出八大類公共工程減碳指引,從設計端就要求減碳,指引未來均具有強制性。據悉,工程會已在去年底陸續與相關部會溝通,其中以建築和水利建設進度較有雛型。

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台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CBAM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衍生國家之間的「碳洩漏」,結果實施碳費後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不減反增。

環境部13日公布首屆碳費費率審議會委員21人名單, 由環境部次長施文真擔任召集人、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擔任副召集人 ,委員代表除了學者、環團、工總及商總外,還有國泰金投資長程淑芬。環境部預計15日召開首次審議會,最快3月底前公布碳費費率。

今年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須關注「自願性碳權」,同時為「強制性碳權」做足準備,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大型科技製造業均上榜排碳大戶名單,需在4月30日前完成排放量盤查登錄。惟已納入法定盤查的半導體等產業,也有龍頭業者申請自願減量註銷碳排額度,以爭取扣除排放量,明年的碳費繳交也能有彈性空間。

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在2023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2024/02/29購買1萬噸國際碳權,這是證交所第一次購買碳權,不僅是做為證券周邊單位的表率,響應政府淨零排放政策,更是對永續發展的認真投入,致力於自願追求碳中和之目標。證交所此次買入碳權,在選擇碳交所現行架上碳權專案時,全面考量了專案類型、案場所在區域之多樣性與風險分散性等多個面向,並注重各專案所涵蓋之永續發展目標(SDGs)。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做法,其值得臺灣學習之處有三:其一為MAS永續金融分類標準首創轉型概念,可以減少「漂綠」或「漂轉型」風險;其二為簡化永續分類類型並以綠、琥珀及紅色作為辨識,使企業更易理解及接受,其三為可強化與國際永續分類標準之互通性。

環境部2025年起將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定價受各界關注。環境部表示,2024年2月底將組成碳費審議會,委員共21名,包含六名公民團體代表,3月底就會推出碳費費率草案。碳費初步擬採三級費率,未來業者若採用SBTi歐盟減碳標準,不排除可享有一半以上,「非常非常大」的折扣費率,對產業將頗具誘因。

躺在行政院逾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在春節前獲行政院核定。這是第一個完備法制程序的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與淨零管理自治條例,也是地方氣候治理的新里程碑。背後推手、台北市環保局前局長劉銘龍今天指出,雖然有三項條文與中央牴觸未予核定,由於中央對於這些條文,後來已頒布全國一致的作法,因此無礙台北市府日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