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汽車產業具互補性 台商促對話、加強產業對接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智能化方面具互補性、可合作性,未來產業升級、跨域轉型,建構關鍵供應鏈,都極具潛力。

兩岸企業家峰會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台灣方面召集人杜紫軍表示,兩岸的技術優勢有高度互補性,務實對接模式是兩岸在企業轉型升級中最需要的做法。

地緣政治變動    中國加速國產車用晶片的兩岸契機

兩岸的合作契機,有一個可關注的點在於,現階段中國車用晶片,因為技術門檻等挑戰,仍然依賴美供應商(Nvidia、高通等)。然而,在地緣政治、經濟態勢升溫的狀態下,加上中國工業暨資訊化部門(MIT)的政策推進,中方已將 2027 全面採用國產晶片作為最新政策目標,並要求中國車廠定期自我評估國產晶片使用比率。

但在政策推動、監管鬆綁下,延伸出新的問題。比如,過往中國車用晶片必須經過 5 年的測試,現在部分車廠針對資訊娛樂等「非關鍵」系統導入消費級晶片(手機/遊戲機等級),測試期程澤壓縮至六到九個月;在加大量產的同時,外界對品質的疑慮也擴大。近日,業界直指小米首款 SUV 車型的座艙晶片為消費級晶片,並非「車規級晶片」,提高事故風險。

兩岸企業家峰會方面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召集人劉利華表示,大陸正在積極推動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將其視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製造強國、交通強國等關鍵一環。他表示,台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精密機械及半導體等全球領先,能為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提供關鍵技術,兩岸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推動兩岸產業鍊、供應鏈深度融合,有利於兩岸企業共同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複雜變化。

轉機:台灣車用晶片質量高    與中國汽車產業具互補性

杜紫軍表示,從去年到今年,電電公會企業界跟重慶汽車界經過溝通互動,進展非常快速,成果也非常豐碩。今年四月,電電公會與重慶市台辦組織多家台資企業走進重慶的長安汽車和賽力斯汽車,兩岸企業家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技術進行熱烈討論,雙方不僅深化對市場需求的理解,也開啟潛在合作機會。

杜紫軍表示,這樣務實對接模式,正是兩岸在企業轉型升級中最需要的做法。兩岸的技術優勢有高度互補性,正是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最大底氣。電電公會將持續協助更多台企,將技術融入重慶的汽車供應鏈,來推動台商參與車路雲一體化的試點,加速自駕技術商業化的落點。

英業達資深副總經理陳逸萍在參與本次研討會時提到,兩岸在新能源車方面可以在供應鏈、市場經驗、次系統整合等可以合作,也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和車廠、網聯等廠商合作。他指出,在汽車電子方面,台灣在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持續推動汽車電子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台灣ICT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廣泛的供應鏈網路,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台灣有成熟的半導體上中下游產業鏈,在建立車用高階晶片自主設計能力、建立車用高功率晶片自主設計能力等有領先地位。

對此,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暨資源所所長蘇紫雲表示,即使是上述消費級晶片,台積電的生產品質、質量相對更好,主因是在中國本身核心晶片技術、製程的成熟度難以突破,衝擊下游各式產業的品質、質量穩定度。台灣車用晶片技術先進、成熟,且具車規級晶片的生產經驗,可見兩岸產業的互補性、可合作性,但中國政策不確定性高,加上其本土供應鏈扶植政策,以及高產/低價競爭競爭生態,提高台商等外商的不確定性。

整體來說,中國方面,主要在技術、測試、示範、產業應用等方面快速發展;台灣方面,則是在經濟機械、半導體方面領先全球,推動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有利於兩岸企業共同應對「地緣政經的變動」。未來兩岸如何藉由各個平台開展對話、消弭不確定性,並行「政策對接、產業生態適應」,值得密切關注。

相關新聞

 《財劃法》朝野大戰再起,在野黨14日通過再修正新版《財劃法》,行政院回擊越修越惡、將嚴重影響《公債法》上限和總預算編列。...
勞工保險基金面臨的財務挑戰已達到需立即處理的關鍵時刻。根據最新精算報告,若未啟動年金改革,基金恐將於2031年破產。面對此危機,...
立法院會昨(14)日三讀通過 環評 法修法,增訂 太陽光電 系統條款。明定國家風景區、地質敏感區、重要濕地、山坡地、水面型系統等十類案場,...
 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以台灣為主角,點出台灣經濟在出口暢旺、貿易順差創新高的風光背後,潛藏被稱之為「台灣病」的結構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