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政治人物學歷爭議不斷,從國民黨籍李眉蓁到民進黨籍林智堅,無一倖免。學術界研究生、教授發起「大學授予政治人物學位應有公眾監督機制」連署,提出4點呼籲,其中包括要求教育部正視論文代寫問題,建立吹哨人保護機制;強調教育部應訂定相關標準,如指導教授指導研究生之上限,並對論文指導教授訂定究責機制。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涉論文抄襲延燒多日,台大9日上午審查結果出爐,報告指出審定會參酌當事人的書面和現場說明,釐清事實並充分討論後,判定余正煌並無抄襲,而林智堅抄襲且情節嚴重,建議撤銷碩士學位;林則開記者會強調自己是資料提供者、是原創沒抄襲。此事牽扯甚廣,發展至今重創學術領域與大學教育聲譽,審查結果盼給未來欲取得學歷者警惕。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21日報導,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調查發現,德州製藥公司卡薩瓦科學所研發的阿茲海默症實驗性治療藥物「Simufilam」相關研究可能造假,數十篇期刊文章中出現了明顯是經過更改或「複製貼上」的圖片。針對此風波,國內專家分析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

權威期刊《Science》本月21號以「學界汙點」為主題的報告,指出表示2006 年所發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關鍵論文以及相關研究恐有造假疑慮,若該報告屬實,這十幾年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與資金投入將付諸流水,全球上千萬阿茲海默症患者期待接受治療的期盼更將大受打擊。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指出,海內外政治人物陷入論文風波已非新鮮事,但往往隨著事件發展陷入兩方陣營口水戰之中,回歸討論論文審查本質,有抄襲沒抄襲,真偽立判,應不會有模稜兩可的仁智之見。

孫震,台灣國內著名經濟學者,長期任教於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984年,孫教授以首位校友身分出任臺大校長,適逢臺灣解嚴前後、民主運動澎湃洶湧,他像一個寧靜致遠的舵手,穩定前行。一起來看聯合報沈珮君筆下,孫震老師的故事。

孫震,台灣國內著名經濟學者,長期任教於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1984 年,孫教授以首位校友身分出任臺大校長,適逢臺灣解嚴前後、民主運動澎湃洶湧, 他像一個寧靜致遠的舵手,穩定前行 。一起來看聯合報沈珮君筆下,孫震老師的故事。

六月因緣際會探訪了台東,試著找尋「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上,為故鄉打拼的身影,打破偏鄉落後標籤式的想像,看不同於城市,對泥土飽腹深情的理念。紀錄台灣各地鄉鎮風貌的我們,想串起的,是屬於不同世代,那些人、那些事、與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