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大專校院註冊率的最新數字今(28)日出爐,低於六成「淹水線」的學校數量創下新高,其中不乏老牌私立大學及國立學校。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表示,不少私校誤判情勢,輕忽少子化衝擊力道,而未寄存名額自動減招,導致出現「斷崖式」招生缺額;他也預估,大專新生人數於117年才會降到谷底,未來5年至少40所私立大專面臨退場危機。

金融研訓院日前指出,台灣有四成年輕人是「金融文盲」,欠缺理財觀念,成為近期詐騙案頻傳的龐大受害者之一。立法院19日舉行反詐騙教育宣導公聽會,學者建議可運用各大學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反詐騙觀念;也有立委建議,可邀請金融業者提出經驗,或參考美國部分州份經驗,將金融教育推展為高中必修。

台灣課綱改革鼓勵學生探索興趣,但國外與台灣都面臨學歷貶值,大學科系如何選,關乎到出社會領不到好薪水的問題,也成為年輕學者與家長們困擾的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美國一份針對大學生的調查指出,許多社會相關學門,就讀後最令人後悔,重科學輕人文的現象,恐怕更加明顯。

科技產業發展快速,近年政府也強力推廣資通領域,加上新課綱廣設人文特色課程,使得明星高中掀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退場潮,且部分學校與教師指導、授課意願降低,也讓人憂心「重科技、輕人文」現象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日前公布112學年度繁星申請校系採納科目,其中採計中文、英文兩科的系所大幅縮減,其中不乏頂大學校 。教育界人士分析,這是少子化下私校只能「放大絕、開大門」求生存的方法;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更指出,這種寧濫勿缺的招生策略,實在是我國教育悲哀。

面對數位科技快速變遷的時代,為加強學生學習數位化,2022年初,教育部以「生生用平板」的口號,宣告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正式啟動。該政策上路已兩個月,實際成效又是如何?網路設備不給力、教師授課意願低、數位教學能力待加強總總負面因素影響下,城鄉差距導致各校落實程度不一,也讓家長與教師憂心,長久恐加劇數位落差。

面對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蔡英文政府以2030年為目標,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並從國教到高教端透過課程修讀、師資招募等積極配合國家政策。近期隨著時間推進,各界正反聲浪不斷,學者們紛紛表示立意雖好,卻未考慮到現實,若政策真的執行,後果恐需下一代承擔。

私校退場條例五月上路後,教育部6日將高苑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列為首波專案輔導學校。今日舉行的大學校院教務、校務經營主管聯席會議中,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表示,國內私立大學若117學年不再做出改變,大概人數都會腰斬,私立大學但一定要靠國際學生、數位學習等彌補財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