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本次訪談中,重量級來賓、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史欽泰老師,與主持人黃鈺安、羅澤一同深入探討了當前臺灣半導體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分享了他的人生智慧。本次訪談內容豐富,從臺積電赴美投資的地緣政治考量,到臺灣產業人才培育的現況,再到政府應扮演的角色,史欽泰老師皆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此處用簡短十六個字總結:「政府鋪路、企業引路,重視投資、發展應用,文理平衡、理性對話,保持樂觀、持續學習。」

遠見雜誌於去年底做了一項亞洲五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十八歲以上華人民眾的民心動態調查,想了解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以及五地間對彼此在政經社會發展上的見解。其中台灣被普遍讚揚,認為社會進步指數高,但對台灣 年輕人 的表現,給分都不高,因為台灣年輕人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不高。

不論產業競爭,不論成敗與否,要勇於為員工繳學費,才能替產業界培養人才,有助台灣未來產業的長遠發展。

短視頻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媒介以其獨特的特性在各年齡層中迅速普及,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它既有其獨特的優點,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缺點,值得注意。

網路可以協助人們突破一些障礙與局限,但卻看到愈來愈多年輕人將自己困在「網繭」裡而不自知,任時光在手指滑動中流逝。一旦年輕人不願扛起自己的未來,也不願意負起家庭的責任,國家的前途在哪裡呢?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指出,海內外政治人物陷入論文風波已非新鮮事,但往往隨著事件發展陷入兩方陣營口水戰之中,回歸討論論文審查本質,有抄襲沒抄襲,真偽立判,應不會有模稜兩可的仁智之見。

六月因緣際會探訪了台東,試著找尋「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上,為故鄉打拼的身影,打破偏鄉落後標籤式的想像,看不同於城市,對泥土飽腹深情的理念。紀錄台灣各地鄉鎮風貌的我們,想串起的,是屬於不同世代,那些人、那些事、與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

不僅招生政策應根據人口趨勢來決定,提升人口質量也是一項挑戰,但質量的優劣並不容易判斷,通常依賴國際的評比,而近幾年來我國大學排名乏善可陳。教育部不是不知道問題,而是討好當下、缺乏遠見,因而錯置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