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從數位浪潮到AI衝擊,余紀中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科技革新對社會與產業之影響,11月23日舉辦【從數位到AI時代的影響與方針】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多位專家學者,針對不同層面深入剖析、對話,一同探討未來的因應之道。

余紀忠基金會近年來關注數位時代發展趨勢,在成大副校長郭耀煌老師的策劃下,以政府政策與產業發展、監管與法律制定、教育與人才培育,三大面向探討AI時代未來機會和挑戰,集結產、官、學不同領域專家學者,與社會大眾共同集思廣益。

自2018年行政院核定雙語政策後,亂象層出不窮,各界不斷要求徹底檢討。 今媒體報導,教育部即將調整雙語政策,強調尊重學科專業,並以新的作法提升英語學習成效。 但該媒體報導迄今未獲得教育部正式回應,坊間甚至出現內容迥異的其他報導,各方解讀莫衷一是。

2017年,AI重返學研視野,直到2022年回歸產業,如今早成產官學研所重視之顯學。2018年,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主任魏聰哲即評論:「 鼓勵產業導入運用AI機器人之後如沒有相應的產業人才轉型策略,則可能造成高階人才外流以及既有產業人才低薪化問題,但如能搭配各種人才轉型配套措施,則能形成人才價值創造能力與薪資同時提升的『人財共進化』良性循環。 」

新北市教育局28日由教育局攜手產官學界,發布全國第1本「AI科技教育白皮書」,打造AI教育願景。教育局長張明文說,新北市從智慧校園、數據辦學、適性學習及科技創新四大面向推動,打造AI+科技學校,營造超越時空的學習環境,促進科技平權,提升教育品質,實現適性學習。

410教改即將屆滿30年,包括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台灣高等教育學會、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等超過14個團體,今天與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清大前校長賀陳弘公開呼籲,準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勿忘選前承諾,應召開「第九次全國教育會議」,納入就職後重要施政目標。

短視頻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媒介以其獨特的特性在各年齡層中迅速普及,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它既有其獨特的優點,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缺點,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