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六月因緣際會探訪了台東,試著找尋「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上,為故鄉打拼的身影,打破偏鄉落後標籤式的想像,看不同於城市,對泥土飽腹深情的理念。紀錄台灣各地鄉鎮風貌的我們,想串起的,是屬於不同世代,那些人、那些事、與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

全世界貧富差距逐年增加,除了在各行各業薪資上M型化外,教育也跟著M型化。2015年民間基金會調查就指出,社經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進國立大學的比例越高;而2022年的今天,高教現場在少子化與疫情衝擊下,又有甚麼改變呢?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當年於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遭控涉嫌抄襲,台大已展開調查。目前台大正在進行新校長遴選作業,對於這起重創台大聲譽更攸關台灣學術發展的論文案,《聯合報》逐一詢問九位台大校長候選人態度,多數候選人均表示,學術誠信是台大的核心價值,此事無關政治黨派,應以學術倫理規範及標準處理。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疑似抄襲論文事件持續延燒,台大與中華大學皆受到牽連,並將進行審查,而本起事件也重創台大校譽。事隔多日,台大校長管中閔12日才首度表態,表示審查「不會含糊以對」, 外界正高度關注台大如何挺過這次風波。

USR(大學的社會責任)與近來興起的CSR(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不同天秤上具同等之重要意義,而到底什麼應該是USR之核心價值?協助在地社區營造?與在地中小學大手牽小手結盟?進行在地為主題之調研與長期觀察監測?透過社團推動在地長照陪伴?似乎這些都應該是答案之一。

108課綱上路將滿三年,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於21日提出四大建議外,聯合報也針對全台966所國高中進行民調,發現超過八成國、高中在實施課綱時,師生負擔過重、配套不足、考招混亂等等亂象,讓教育現場壓力倍增。教育乃國之根本,要如何扭轉現狀,提升師生與家長對政策的信心,引人深思。

從歷史看現況,人才乃國力之本,不論對於國家或企業都是如此。但是人才的培育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投注,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台灣這些年來缺乏中長期人才培育的計畫及願景。就以高科技產業所需人才來說,新制教育制度弱化STEM基礎教育(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導致相關人才大幅減少,未來將無法因應產業發展的需求,大幅影響台灣的競爭力,因此如何強化我們的育才政策刻不容緩。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特別邀請王汎森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為題,從歷史、人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了解近代輿論演近及變遷,如何看待社會訊息的傳遞及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