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在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宣布,官方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也訂定「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展示對政策的決心。然而這幾年下來,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逐漸浮出檯面,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更可能會對我國文化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國家兩廳院攜手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為坪林國中打造一系列舞蹈藝術深化教育。除了邀請同學們到兩廳院欣賞 2022 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之演出、參與兩廳院導覽以外,更邀請《群像》演出排練指導劉奕伶老師至坪林國中,帶給同學們精彩的舞蹈課程,引導學生探索美與藝術的興趣。

編者按: 大學招考新制上路,今年應屆考生需於4月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以利申請理想學校;卻造成許多家長、學生花錢尋求外界協助的亂象,甚至發生北科大直接將檔案商品化的情形。到底「學習歷程檔案」存在意義為何?是否只是新課綱中的冰山一角,值得關注。

編者按: 108課綱上路,高中生升學需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為避免變成軍備競賽,教育部再三強調,各大專院校,不宜以學習歷程名義辦理具有金錢對價關係的招生活動。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7日卻指出,北科大身為負責招生的主委學校,竟公然將學習歷程以商品販售,嚴重違反招生倫理。

編者按: 近年來社會不斷強調提升與改革,但在創新與保存價值之間,我們視乎缺少了平衡,也漸漸失去珍貴的價值。由台大植物所張姓副教授所發生的憾事,可以一窺大學教育目前在行政中的眾多缺失;教授一職本應專注在學術研究與教學,卻淪為升等之路下的犧牲品,令人遺憾。要如何回歸教育本質,找到屬於這世代的價值核心,是不容忽視,更刻不容緩的要事!

編者按: 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獨立思考,成為下一個世代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看中央院經濟所研究員林忠正老師,如何用敏感的"釣魚台是誰的?"當開場白,檢視學生思維方式,反省自身不足,才能打破框架,一起努力大步往前。

編者按: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兩年,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損失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5日也表示,因為COVID-19疫情,學校關閉遠距上課,缺乏同儕互動等情形,已讓全球兒童在身心發展與教育上,蒙受「幾乎無法彌補的」損失。

編者按: 在人人幾乎都能讀大學的時代,大學課程除了專業科目外,學生也能夠自由選修各項課程;但根據網路統計,多數人認為必修中的「國文」,對畢業後發展毫無用武之地。而台灣大學近日也舉行國文改革公聽會,學生會提案廢除大學國文必修,改列通識課程。引發相關討論,到底大學是職業的前哨站,還是培育人文文化思維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