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USR(大學的社會責任)與近來興起的CSR(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不同天秤上具同等之重要意義,而到底什麼應該是USR之核心價值?協助在地社區營造?與在地中小學大手牽小手結盟?進行在地為主題之調研與長期觀察監測?透過社團推動在地長照陪伴?似乎這些都應該是答案之一。

108課綱上路將滿三年,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於21日提出四大建議外,聯合報也針對全台966所國高中進行民調,發現超過八成國、高中在實施課綱時,師生負擔過重、配套不足、考招混亂等等亂象,讓教育現場壓力倍增。教育乃國之根本,要如何扭轉現狀,提升師生與家長對政策的信心,引人深思。

從歷史看現況,人才乃國力之本,不論對於國家或企業都是如此。但是人才的培育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投注,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台灣這些年來缺乏中長期人才培育的計畫及願景。就以高科技產業所需人才來說,新制教育制度弱化STEM基礎教育(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導致相關人才大幅減少,未來將無法因應產業發展的需求,大幅影響台灣的競爭力,因此如何強化我們的育才政策刻不容緩。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特別邀請王汎森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為題,從歷史、人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了解近代輿論演近及變遷,如何看待社會訊息的傳遞及真偽。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今能站在世界領先的地位,從人才角度來看,是因為台灣的社會文化很鼓勵理工人才的培養,不過台灣早期沒理工人才的工作機會,所以早年許多理工人才出國留學,這些碩博士人才畢業後暫時留在美國,等到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後巿場有需求也有舞台,人才就回流了。

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曾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高等教育逐漸技職化的今天,政府的施政方針是否能還給大學自由辦學、群聚天才的風氣?值得我們深思。

網路時代人人可發表自己的看法,日前台灣賽車教父廖志賢在直播中,稱5個大學科系「 沒用 」的言論引起社會大眾熱議。無獨有偶,教宗方濟各16日在接見意大利各所大學校長時,也談起大學現存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走向,值得你我一同思考。

台灣科技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台積電更站上「護國神山」的巔峰,台灣三大科學園區在2021年產值更上看4兆元。但台灣理工人才培育,除了面對少子化影響外,也因企業捧著高薪競爭下,出現才非所用、壓縮傳產與其他產業、博士研發人員等不足問題,為台灣未來埋下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