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今能站在世界領先的地位,從人才角度來看,是因為台灣的社會文化很鼓勵理工人才的培養,不過台灣早期沒理工人才的工作機會,所以早年許多理工人才出國留學,這些碩博士人才畢業後暫時留在美國,等到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後巿場有需求也有舞台,人才就回流了。

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曾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高等教育逐漸技職化的今天,政府的施政方針是否能還給大學自由辦學、群聚天才的風氣?值得我們深思。

網路時代人人可發表自己的看法,日前台灣賽車教父廖志賢在直播中,稱5個大學科系「 沒用 」的言論引起社會大眾熱議。無獨有偶,教宗方濟各16日在接見意大利各所大學校長時,也談起大學現存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走向,值得你我一同思考。

台灣科技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台積電更站上「護國神山」的巔峰,台灣三大科學園區在2021年產值更上看4兆元。但台灣理工人才培育,除了面對少子化影響外,也因企業捧著高薪競爭下,出現才非所用、壓縮傳產與其他產業、博士研發人員等不足問題,為台灣未來埋下隱憂。

「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在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宣布,官方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也訂定「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展示對政策的決心。然而這幾年下來,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逐漸浮出檯面,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更可能會對我國文化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國家兩廳院攜手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為坪林國中打造一系列舞蹈藝術深化教育。除了邀請同學們到兩廳院欣賞 2022 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之演出、參與兩廳院導覽以外,更邀請《群像》演出排練指導劉奕伶老師至坪林國中,帶給同學們精彩的舞蹈課程,引導學生探索美與藝術的興趣。

編者按: 大學招考新制上路,今年應屆考生需於4月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以利申請理想學校;卻造成許多家長、學生花錢尋求外界協助的亂象,甚至發生北科大直接將檔案商品化的情形。到底「學習歷程檔案」存在意義為何?是否只是新課綱中的冰山一角,值得關注。

編者按: 108課綱上路,高中生升學需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為避免變成軍備競賽,教育部再三強調,各大專院校,不宜以學習歷程名義辦理具有金錢對價關係的招生活動。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7日卻指出,北科大身為負責招生的主委學校,竟公然將學習歷程以商品販售,嚴重違反招生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