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見教育M型化 政府政策該如何止血?

全世界貧富差距逐年增加,除了在各行各業薪資上M型化外,教育也跟著M型化。2015年民間基金會調查就指出,社經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進國立大學的比例越高;而2022年的今天,高教現場在少子化與疫情衝擊下,又有甚麼改變呢?

 

疫情影響薪資差距 貧富差距擴大的未來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至5月全體受僱員工總薪資6萬2736元、年增3.63%。不過,總薪資最低的教育業與最高的金融保險業,兩者的差距從疫情2019年的3.6倍拉升至3.8倍,M型化明顯,預估身處低薪風暴的就業人口超過103萬人。文化大學勞工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分析,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低薪產業,吸納龐大就業人口,導致台灣長期擺脫不了低薪陰霾。

雖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低薪定義(低於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標準來看,近5年來我國低薪勞工占整體受僱員工近40%已降至29.6%,但令人擔憂的是,30歲以下青年族群的低薪占比仍居高不下、高達4成。李健鴻指出,貧富差距擴大是全世界的共同議題,台灣只有調升基本工資這一招,遠不及其他先進國家的配套政策。

台大不是給鄉下人念的 教育M型化

低薪問題看不到解決方案,社會新鮮人對未來也呈現焦慮狀態;對甫入大學的學生來說,更是面臨M型化社會殘酷的開始。《遠見》雜誌每年替台灣大學進行排名,其中重要指標之一便是師生人數門檻,而今年拿到評選門票的學校僅89所,顯見穩定師生人數的大學愈來愈少,且呈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M型化態勢。

2022年4月一篇文章於網路流傳的「台大不是給鄉下人念的」引發社會熱議,可見貧富差距對高等教育造成的差別影響。高薪的父母,在其年輕期間多半累積龐大人脈,這種「社會資本」與金錢資本一樣,在同階層裡繼承與傳遞;反觀勞工薪水階級或非典型就業的家庭,沒有相同機會發展社會資本,即使小孩有心,家庭難以給出實用的輔助經驗,甚至在這波萬物齊漲的通膨海嘯裡,基本生活開銷都捉襟見肘,求溫飽最重要,遑論去付出成本,提升自我價值。

又少子化下,台灣每年大一新生總數,愈來愈難以支撐每一所學校永續營運,前段班大學吸納頂尖學生,強者愈強;中段班大學尋找亮點,走向小而美的特色化辦學;後段班則難掩頹勢,逐漸退場。

這些現象都導致社會走向極端不公平的未來,台灣如今很多問題根源都在政府政策,例如缺蛋、缺電、教育商品化,人民沒看見長遠規劃,卻只見政客互鬥、卸責。經濟與教育都是需漫長建立的道路,倘若沒有遠見,下一代只會走向更憂鬱的未來,不能不從長計議。

 

 

相關新聞

央行總裁楊金龍14日表達「台灣當然有發行穩定幣空間」的基本態度,並主張是須由金融機構發行,且一定會比照美國的作法,綁定國庫券等商品。...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3日邀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率所屬機關首長列席業務報告,並備質詢,多名立委針對虛擬資產專法、穩定幣、RWA代幣化表達關切。...
近日台南 烏山頭水庫 浮動太陽能板引發外界質疑可能影響水質,甚至清洗是用清潔劑等,未來浮動式太陽光電開發是否需要環評也引起討論。...
為解決輝達台灣總部用地僵局,台北市副市長 李四川 昨(12)日宣布,今日將發函新光人壽,盼合意終止北投士林科技園區T17、T18 地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