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者按: 近年來社會不斷強調提升與改革,但在創新與保存價值之間,我們視乎缺少了平衡,也漸漸失去珍貴的價值。由台大植物所張姓副教授所發生的憾事,可以一窺大學教育目前在行政中的眾多缺失;教授一職本應專注在學術研究與教學,卻淪為升等之路下的犧牲品,令人遺憾。要如何回歸教育本質,找到屬於這世代的價值核心,是不容忽視,更刻不容緩的要事!
編者按: 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獨立思考,成為下一個世代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看中央院經濟所研究員林忠正老師,如何用敏感的"釣魚台是誰的?"當開場白,檢視學生思維方式,反省自身不足,才能打破框架,一起努力大步往前。
編者按: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兩年,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損失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5日也表示,因為COVID-19疫情,學校關閉遠距上課,缺乏同儕互動等情形,已讓全球兒童在身心發展與教育上,蒙受「幾乎無法彌補的」損失。
編者按: 在人人幾乎都能讀大學的時代,大學課程除了專業科目外,學生也能夠自由選修各項課程;但根據網路統計,多數人認為必修中的「國文」,對畢業後發展毫無用武之地。而台灣大學近日也舉行國文改革公聽會,學生會提案廢除大學國文必修,改列通識課程。引發相關討論,到底大學是職業的前哨站,還是培育人文文化思維的堡壘?
編者按: 網路媒體《報導者》接露,高教技職學校在過去十年加速招收外國學生,外生補起了台灣152所大學的生源缺口,但是,有些後段私校毫無英語教學和管理能力,卻編織各種兌現不了的承諾邀請學生來台;就讀中州科技大學的烏干達學生近日向教育部陳情,讓外籍生成「學工」的情形浮上檯面。
最近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即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蔚為潮流,廣受社會各界的重視,究竟ESG真正的意涵為何?對企業、國家競爭力有何影響?企業及政府研擬因應ESG的發展策略,都是台灣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無可迴避的挑戰。
編者按: 今年九月,發生全國高中職學生將近2.5萬份學習歷程檔案遺失事件,期間藍綠立委亟籲提出懲處名單,教育部在上月12日發布新聞稿強調,國教署在事發第一時間以口頭與書面提出負起行政督導責任,續辦理相關人事行政懲處程序,國教署長彭富源則自請記過。
編者按: 美國加州數學新課綱的審訂,從今年5月以來就爭議不斷。近期議論的焦點,是新課綱為了要弭平數學學習的成績落差,「不鼓勵」學生超前學習;新課綱也期望導入「社會正義」的思辨方法,在各年級的教學現場,讓學生可以不只是純粹的算術教學,而是透過數學題目的設計來認識、解決和現實生活有關的議題。而歷經無數次教改的台灣,是否也需以此做為借鏡?在理想與實際之間取得平衡,為下一代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