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實施細節在上週有了著落,業者申請補貼作業也正式啟動。 從工資待遇到日托服務,根據金融時報的看法,白宮正在給《晶片法》附加太多政策目標,忘記了晶片製造當初遷至海外的部分原因正是美國生產成本太高, 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半導體產業中,美國能挽回昔日龍頭地位嗎?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美國眾議院2月28日舉辦了「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赦委員會」(簡稱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首場聽證會,主席蓋拉格開場表示,美國未來10年的政策,將為未來100年奠基,美國對中國一廂情願的時代已經結束。
美國晶片法案補助規則出爐,獲補助的企業須分享多餘獲利,且須同意限制本身在中國這類國家擴大半導體產能的能力。外界認為美國一面是為保障納稅人的權益並滿足國安目的,一面也反映當局在社會和經濟上的優先施政方向。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甫於1月落幕。近期傳出進度良好,台美有望在上半年提早簽署BTA,從有共識的5項議題陸續擴張至12項。學者20日指出,雖然政治意涵大於經濟意涵,但也是對台美經貿友好關係的實質保障,越早簽訂越好,因為接下來雙方都將面臨選舉,恐橫生變數。
自由亞洲電台17日報導,即將去職的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國暨台灣事務資深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將接任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同一時間,《金融時報》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將訪華府,與白宮首席副國家安全顧問費納、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在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舉行閉門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