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有望上半年簽署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甫於1月落幕。近期傳出進度良好,台美有望在上半年提早簽署BTA,從有共識的5項議題陸續擴張至12項。學者20日指出,雖然政治意涵大於經濟意涵,但也是對台美經貿友好關係的實質保障,越早簽訂越好,因為接下來雙方都將面臨選舉,恐橫生變數。

台美關係良好 有望直接簽署BTA

台美雙方於2022年6月宣布推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初擬11項議題,並於同年8月中啟動談判,11月在美國紐約召開首次談判會議,2023年1月14日到17日則在台北舉行新一回合、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外界相當關注進度。

知情人士證實,目前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全部12項議題談完,按照原定計畫在年底簽署BTA;二是雙方先就有共識五項議題直接簽BTA,後續再逐步擴張到12項議題,把章節陸續補上。

協議除聚焦在關務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反貪腐跟中小企業外,新增第12項「服務業國內規章」,總計五項議題,由於雙方對大部分條文已有共識,當時希望在未來幾周用視訊方式,盡快談完並簽署「早收協議」。據悉,五項具有共識議題,已擬定逾9成章節,完整度相當高,僅剩一些文字需做法律確認。另考量簽署「早收協議」用詞會引起ECFA早收協議的聯想,但ECFA涉及關稅,台美貿易倡議沒有,恐引發爭議,因此據悉,可能改弦易轍,朝直接簽署BTA方向推進。

上半年可望完成簽署 討論成熟

至於台美何時簽署BTA?該人士表示,若要採第二種形式,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簽署,惟具體時間、地點和簽約形式(雙方見面一起簽,或是交換文件處理),都仍待進一步討論和定案。

參與談判官員表示,近一個月陸續進行多次視訊、郵件、電話往來,對於有共識五項議題進行章節確認,進度很好、雙邊討論也很成熟,可以說「離初步成果很接近」。儘管有機會先簽BTA,但「還沒有談完都不敢說」。

至於剩下的七項議題,該官員表示,像是標準、農業等議題牽涉複雜,相關部會對日後談判都會預做模擬,也會參考IPEF(印太經濟架構),或USMCA(美墨加協定)等協定狀況,進一步就法規面討論。惟雙方仍未約定下一次實體談判時間及地點。

學者:早點簽署避免夜長夢多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20日受訪指出,美方短期之內不會想談到調降關稅議題,因為這將增加美國的商品貿易赤字,進而影響「美國製造」政策的推動,也就是說,此次若台美雙方搶先洽簽BTA,少了最重要的關稅部分,性質較像是「準自由貿易協定(FTA)」,不過,這樣多少對台灣經貿也會有幫助。

黨政高層表示,台美貿易倡議談判原則是將效率最大化,雙方都明白簽署BTA會讓彼此關係有所精進,因此會先把架構架起來。當成功簽署BTA後,也會希望未來有機會觸及關稅等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分階段對進口藥品課徵最高達250%的關稅,並要求跨國藥廠在美國市場提供「全球最低價」的最惠國藥價政策。...
根據最新民調,卓揆施政不滿意度突破5成。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12日鬆口表示,這幾個月來政治現象會深刻檢討,政府必要時候,...
七月以來的丹娜絲颱風與月底的豪大雨帶來超大雨量,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受重創,包括農漁業、光電設施、電力系統,及老舊平房建物、農舍資材等,...
主計總處昨(11)日指出,今年1至6月工業及服務業經常性薪資平均數47,608元,年增2.99%,增幅創25年同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