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法案細節公布 半導體產業新走向

美國晶片法案補助規則出爐,獲補助的企業須分享多餘獲利,且須同意限制本身在中國這類國家擴大半導體產能的能力。外界認為美國一面是為保障納稅人的權益並滿足國安目的,一面也反映當局在社會和經濟上的優先施政方向。

補助案細節出爐 預計六月受理

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將在今年6月底開始受理39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2000億元)半導體製造補助方案申請,規定申請超過1.5億美元(約新台幣46億元)直接資金補助的企業,若有任何現金流或收益超出申請方的預估值,且超出幅度高於商定的門檻,必須把其中一部分與美國政府分享。

此外,爭取到補助的企業,禁止將晶片資金用於發放股利或購買庫藏股,且若在5年內有任何購買自家股票的計畫,必須提供相關細節;並在贏得補助後的10年內,限制自身在中國等有疑慮國家擴大半導體產能的能力,也不能與有疑慮的外國實體從事任何聯合研究或技術授權行為,只要是涉及敏感科技。

降低國外依賴 對產業影響待觀察

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受訪時表示 ,晶片法是一項攸關國家安全的措施。她說,美國有九成的先進晶片來自台灣,「這是無法坐視的國安漏洞」。 半導體業也基於國安理由成為美國政府強力介入的產業。雷蒙多表示,目標是要在美國建立至少兩個生產最先進邏輯晶片,以及其他晶片的設施,還有背後支持的複雜供應鏈。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說,美國晶片法案設下比較多的限制,預期廠商未來申請領取補助款,將面臨層層關卡審核,時程可能會有遞延情況。劉佩真表示,赴美設廠的台灣廠商將面臨較高的勞動力等成本,未來美國廠營運壓力恐將升高。她還說,其他國家是否藉由積極補助,拉攏國際半導體業者到當地投資,值得觀察。

勞工權益納入考量 業者成本恐增加

此法施行內容也包括幾個立意遠大但少見的勞工條件,其中一項是要求業者至少撥款1.5億美元,提供工廠興建和作業勞工優質的托育照顧,包括在工地或新廠附近成立幼兒日托中心、支助當地托兒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擴增容量或直接補助員工的托兒成本。

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和經濟專家林西孔姆 (Scott Lincicome)表示,開出的條件顯然比立法所要求的增加更多限制。他指出,業者將為此增加成本,也可能延緩建廠進度。

 

相關新聞

拜登卸任前以行政命令強化AI及晶片出口管制、確立AI基建發展方向,在遏制中國技術發展之時,也牽動產業動態與地緣政治局勢,...
植田和男今天在 日本 地方銀行協會一場活動演講時表示,美國經濟和日本春季 薪資 談判的動向仍是重點。他說,自己在參加各產業的新年活動,...
1月15日上午,韓國聯合偵查組(聯偵組)正式逮捕總統尹錫悅,這是韓國憲政史上首例現職總統遭逮捕。...
 美國總統拜登卸任前對中國大陸頻出重拳,繼13日宣布AI晶片三級管制新規之後,近日將在互聯網汽車技術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