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由聯準會(Fed)舉辦的全球央行年會周四於傑克森霍爾登場,年會主題為「不均衡經濟的總經政策」,市場關注的焦點則擺在量化寬鬆(QE)退場規畫。華爾街投行高盛預估,Fed將於11月正式宣布啟動縮減購債,每次例會減債幅度為150億美元。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赴央行考察選擇性信用管制執行成效,並針對美國縮表及升息議題提問,央行總裁楊金龍提出「四沒有」回應,即台灣沒有QE購債、沒有那麼寬鬆、經濟沒有過熱、通膨沒有升高,強調升息最重要仍是看物價變動。對此,市場解讀楊金龍的談話,無異表明9月第三季理事會政策利率連六凍的方向。
韓國央行韓國銀行(BOK)今天宣布上調基準利率一碼至0.75%,距去年因疫情調至0.5%歷史新低以來,時隔15個月再次調息;對今年經濟展望同樣預期成長率達4%。
據全美企業經濟學家協會(NABE)最新調查,超過半數受訪經濟學家認為,聯準會(Fed)刺激經濟的強度過大,是疫情爆發來首見,與春季調查的結果大相逕庭,反映出對美國通膨升溫的憂慮日增。
英國金融時報特約主編Brendan Greeley於《金融時報》撰文分析美國公債的質量理論,指出近30 年前,鮑爾時任財政部助理部長向國會作證,顯示美國 1980 年和 1990 年之間幾乎每年都在增加債券銷售,因此 30 年期債券的回報率實際上一直在下降。時至今日,美國公債發行額也是年年增加,政府利息支出仍持續減少,這表示實務戰勝理論。
過去幾個月來,愈來愈多經濟觀察家對美國通膨上升憂心忡忡。許多評論文章(包括我所撰寫者)都聚焦於美國聯準會(Fed)在物價上升之際,仍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諸多徵兆都已顯示,這一波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小覷,政府必須嚴防短期間的物價失控,以及接下來後疫情時代的通膨逆襲。
英國央行決議維持現行貨幣政策不變,並警告近期內通膨率可能超標, 不過仍強調中期內漲幅可望趨緩,使通膨率降回央行的目標。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則表示,到今年底,通膨月增率會降至符合聯準會的通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