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儘管存在多種選擇,例如以資產價格或實際利率為目標,但通脹目標制仍然是最簡單、壞處最少的做法。他針對央行應該以什麼為目標?提出看法。
據《金融時報》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負責人警告稱,雖然發展中國家尚未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的全面經濟影響,但當世界主要央行縮減疫情時期的刺激措施時,這些國家將無法依賴其支持。
《路透社》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IS)週二發布的年度報告稱,新冠危機後不均衡的全球復甦將使調整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成為政策制定者面臨的“艱鉅”挑戰。全球房價飆升是國際清算銀行目前關注的另一個主要宏觀經濟問題,但通常有利於老年人,而犧牲了年輕人。
中央銀行指出,新冠肺炎危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六大啟示,包括須關注未來通膨走勢、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範圍延伸過廣引發擔憂、全球整體實質投資擴增速度可能較快、加劇貧富不均擴大的擔憂以及新冠肺炎危機後,更有利於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野村證券發布預警模型報告,警示美國、德國、日本、荷蘭、臺灣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中央銀行稍早回應表示,以銀行或金融業股價大跌來界定金融危機起點值得商榷,也與事實不符,認為我國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
編按:《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台灣物價漲幅不容輕忽,倘若物價上漲時間持續太久,導致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甚至是造成通膨預期不斷上升,只怕屆時台灣社會將因應不及。
警告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將捲土重來的示警聲今年來不絕於耳,有些人只見1月至5月物價大漲就遽下斷語,但對深入檢視數據來龍去脈的人士而言,「通膨恐慌」已在上周宣告終結。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於《中國時報》撰文整理指出,通貨膨脹上揚的三大推動來源,第一是「供需失衡」;第二個來源是各國激烈的貨幣擴張政策;第三個造成通貨膨脹的來源就是原物料和運輸價格的普遍性上漲,以上3個來源,彼此密切相關。見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