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債的品質論
英國金融時報特約主編Brendan Greeley於《金融時報》撰文分析美國公債的質量理論,指出近30 年前,鮑爾時任財政部助理部長向國會作證,顯示美國 1980 年和 1990 年之間幾乎每年都在增加債券銷售,因此 30 年期債券的回報率實際上一直在下降。時至今日,美國公債發行額也是年年增加,政府利息支出仍持續減少,這表示實務戰勝理論。
近 30 年前,美國聯準會鮑爾當時在財政部擔任助理部長時透露,他準備了一張圖表,向國會作證,顯示美國 1980 年和 1990 年之間幾乎每年都在增加債券銷售,因此 30 年期債券的回報率實際上一直在下降。時至今日,美國公債發行額也是年年增加,政府利息支出仍持續減少,這表示實務戰勝理論。
公債發行增加,殖利率為何下降?早在 1991 年,鮑威爾將收益減少部分歸因於他的部門實際上所做的工作,使金融債務公開拍賣成為常規和可預見的。我們目前認為美國金融債務是全球最內在、流動性最強的保護市場。然而,這真的不是自己發生的。
我們現在都認為美國公債是全世界資金最深、流動性最高的證券,但這種情況絕非自然發生。2011 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紐約城市學院經濟專家沙金特解釋說, 1940 年代之前,國會習慣於徹底關注每一項全新的金融債務條件(條款、期限、數量金額)。且所有全新的金融債務都有一定的目標。例如「利用新債券來還舊債,另一批債券可以用付款。
從 1970 年代初期開始,財政部開始製定公開拍賣的明確時間表,到 1980 年代中期,實際上已經開發了一種簿記系統,使美國金融債務保護的交易變得更加簡單。
目的是讓獲得美國國債的過程更加引人注目,同時降低貸款價格。它起作用了。然而,它還將撥款行為(現金的用途)與借貸行為完全分開。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鬥沒有債券驅動,因為沒有要求。國會撥款,以及財政部進行例行公開拍賣。美國獲得。回報下降了。資本家真的不在乎。
隨著市場變得更加深入和流動,我們開始擺脫對如何將國債作為一種保護措施進行估值的任何感覺。
今年史丹福大學經濟專者魯斯提等專家發現,用兩種方法說明美債殖利率為何偏低。第一是投資人認為美國即將加稅,矯正財政赤字,但魯斯提形容這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第二是純醉因為美國公債與眾不同,投資人也對美國公債使用獨特的評價方式。
再者,金融監理機關也認定美國公債是無風險資產,還有FED大買家撐腰,因此實在很難估算出美國公債的合理價值。
共和黨強調美國已發太多公債,須立即停止借錢,否則公債價值可能崩盤,使殖利率飆升,並引發惡性通膨。但愈來愈多民主黨國會議員說,美國公債的價值永遠不會崩潰。政府可以毫無約束地借錢。聯邦政府甚至不用發債,可以自己創造美元投入經濟體系,並小心關注通膨信號即可。
但這種舉債模式無助於提振未來稅收;再者,並非所有新發的公債都是用於基礎建設,來擴大經濟產能。
很久以前的做法能讓大家了解發債方效果如何,現在也應該考慮考慮這些老方法。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特約主編Brendan Greeley/編譯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