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美國聯準會(Fed)22日做成「偏鷹」決議,暗示最快可能於11月決定購買資產計畫「退場」的流程與規模,且有半數決策官員預測最早將於明年升息,比原先預估時點進一步提前。主席鮑爾仍堅持通膨升高只是「過渡性」,貨幣政策仍維持寬鬆,「退場」與升息並無直接關聯。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8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走高,可能傷害企業獲利,並帶動消費者物價加速走高,使聯準會內部的鷹派勢力更加壯大;聯準會官員將在9月決策會議尋求達成共識,俾以在11月開始逐步減少購債規模。可能以每月減少150億美元的速度減少,預計在8個月期間,亦即明年中之前完全結束購債。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昨(8日)致函美國國會領導人,警告若國會再不採取行動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政府自8月以來提供的紓困額度將在10月用盡。他指出並警告在所有可用措施和手頭現金用完之前,國會若還不採取行動提高或暫停債務限額,恐將造成美國的經濟損害,並可能會再次導致聯邦政府停擺或債務違約。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根據美國聯準會(Fed)9日發布的最新褐皮書報告顯示,美經濟略放緩,聯準會(Fed)未來的貨幣政策及與全球金融的走向也就愈來愈清楚。
《經濟日報》編譯彭博專欄作者伊爾艾朗文章指出,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上周的演說中,仍維持非常漸進與高度節制的「退場」態度。這正是金融市場最愛的結果,表示流動性高度寬鬆的期間將持續更久,將使資產價格更高,因而帶動美股及美債連袂走高。
編按: 隨著各國疫苗接種率提升、經濟活動步入常軌,主要央行的擴表增幅開始趨緩,預示著全球經濟快速擴張或許即將結束。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近日透過台灣銀行家雜誌9月號發表「消失的通膨」,強調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性因素已鬆動,5大警訊恐誘發通膨上揚。陳南光的發文也為央行本月23日理監事會的貨幣政策釋出指引。
綜合媒體報導,美8月最新就業報告顯示就業成長減弱之際,又逢物價及勞工薪資卻持續飆高,令外界擔憂美國陷入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讓聯準會購債計畫退場時機生變。
國銀存款、放款利率持續溜滑梯,中央銀行報告指出,台灣央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透過引導市場利率與調整準備貨幣,以確保國內物價及金融穩定,並充分提供經濟活動所需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