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台灣科技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台積電更站上「護國神山」的巔峰,台灣三大科學園區在2021年產值更上看4兆元。但台灣理工人才培育,除了面對少子化影響外,也因企業捧著高薪競爭下,出現才非所用、壓縮傳產與其他產業、博士研發人員等不足問題,為台灣未來埋下隱憂。

《經濟日報》報導,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示警,未來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變種病毒引發疫情反覆,以及氣候變遷加劇等四大風險,均可能促使全球高通膨現象更持久,美、英等主要經濟體恐加速緊縮貨幣政策。這些因素均將衝擊全球經濟活動與擴大金融市場波動,增添全球景氣下行風險。

隨著疫情復發、上海「封控」,各界無不質疑:原本就已面臨經濟下滑壓力的大陸,今年如何穩經濟?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撰文指出,檢視今年李克強任期最後一次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描繪今年大陸的產經政策路徑。

《經濟學人》報導,全球中央銀行正面臨21世紀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他們試圖逆轉過去十年的寬鬆貨幣政策。本周美聯儲將利率提高了半個百分點,並宣布將很快縮減其持有的債券組合。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不久前還預測, 2024 年前利率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讓投資者感到意外的是,在 5 月 3 日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將利率提高了 25 個基點,是11年來首見。

工總白皮書預計6、7月出爐,其中重點包括「力促兩岸恢復對話交流」等。工總表示,兩岸關係停滯太久,擔心雙方缺乏應有的理解與對話,建議即使新冠疫情嚴峻,兩岸應先以視訊等方式恢復交流。 兩岸關係陷入停滯期實在太久,為此工總研擬兩岸交流建言,之後,盼拜訪相關部會及蔡英文總統,希望兩岸可以恢復一些交流。

本土疫情擴大延燒,快篩試劑短缺又太貴引發民怨。地方上首長們不論黨派也紛紛表態,基隆市長林右昌直言「快篩實名制」一定要改,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痛批,中央徵用一堆快篩劑,導致地方採購碰壁,快篩試劑根本還沒送到地方。當染疫人數仍以每日數萬人的速度增加,民眾恐懼何時能了結?

教育部7日公布新停課標準,取消原「全校1/3或10班以上班級有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得實施全校暫停實體課程」規定;國高中生確診,匡列周圍「九宮格」座位學生實施防疫假3天,此政策引發強烈反彈。考量國中會考將至,且學生們並未全數受疫苗保護的情況下,此種枉顧受教權與學生安全的方式,非常離譜。

中美科技戰壁壘分明,美國為鞏固供應鏈短缺之餘,以及先進國防發展,近期《日經》報導,日本、美國政府已快要對攜手生產2奈米以下製程晶片達成共識,兩國也著手設計避免科技外洩的架構,中國是他們當心的對象。 傳出日美兩國政府將深化合作,打造尖端半導體設備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