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美考慮擴大銀行業緊急放款規模。IMF總裁喬治艾娃表示,金融穩定風險持續升高,呼籲各國保持警戒。

馬丁•沃爾夫:銀行業是政府的一部分,卻僞裝成民營部門。必須徹底改革銀行,才能符合它們是公用事業這一現實。馬丁•沃爾夫提出改革的四點忠告。

台灣出口及外銷訂單連6降,除了因國際景氣不佳,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源於全球供應鏈重整的因素。

流動性風險的出現,往往發生在「以短支長」及其他違背風險分散、不當的財務操作上。若資金缺口短期內無法彌補,就會發生周轉不靈甚至倒閉的情況...

現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充滿政治因素,被牢牢嵌入美中戰略競爭框架中。至此,舊經濟模式被打破,全球經濟將時常承受各種不定性考驗,新經濟又會呈現什麼狀態?

地球暖化加速極端氣候和環境災難的發生,而氣候災難創傷竟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與大腦額葉功能!唐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近期在氣候變遷期刊PLOS Climate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直接暴露於野火等氣候災難創傷者有顯著的認知缺陷,尤其在視覺干擾下,處理資訊和做出決定方面有更多困難,對日常生活與社交有不良影響。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去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G20峰會上會面,但兩國仍存在諸多分歧。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總裁表示,美國企業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態度「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更加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