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編者按: 針對「清華海峽研究院」涉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國立清華大學成立「新竹辦公室」爭議,教育部表示會嚴辦,且已函知各校,只要與中國黨政軍單位合作就是觸法。針對此事,國立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昨(15日)表示,學術交流、互訪及合作都是學術自由的一部分,政治力不該涉入。

編者按: 清大海峽研究院新竹辦公室疑違反兩岸條例議題延燒,教育部將徹查各大專校院,學界憂心兩岸學術交流探低點,也憂學術自由與人權將受侵害。教育部長潘文忠兩度重申「學術自由不能牴觸法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今天聯合聲明指出,政治是一時的,學術是永遠的,若因政策轉變,而將大學多年前公開合法的活動,編排入罪於今日,將對大學造成傷害。

學者指出,國內教育過去著重氣候變遷科學研究,還沒跟上業界實務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原先設置在北京語言大學裡的「哈佛北京書院」,將從2022年開始改為與台灣大學合作,並且改名「哈佛台北書院」。外交部對此表示,樂見哈佛大學與台灣大學建立兩校合作計劃,並且歡迎哈佛大學選送美國優秀菁英來台灣研習華語文。

作家吳淡如一段錄音在line上被瘋傳,吳淡如提到現在小孩不識孫中山,問他們「台灣在日據時期之前是甚麼朝代」?竟回答是荷蘭時期,再之前是猿人的石器時代,令吳淡如哭笑不得。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去中國化」竟造成「去歷史化」,學生沒有時序感,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台灣,可能一兩代都救不回來。

教育部國教署學習歷程系統於近日因人為疏失導致全國81所學校、學生7854人上傳檔案遺失,造成學生、家長恐慌。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表示,這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權益甚鉅,亟需教育主管機關研擬補救措施,以維教育公平正義;國教行動聯盟則說為,此事件對於學生權益及學習歷程檔案甚至政府的公信力皆有重大負面影響,令人難以接受。國教署27日允諾,這周之內公布初步處理結果。

編者按: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統計,我國已開始走向人口負成長,少子化引發的國安疑慮正在發酵。立法院上周開議,教育部明年歲出總預算編列達2761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對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指出,樂見教育經費增加,尤其針對少子女化的問題,更應對症下藥,提出具體對策、把錢花在刀口上。

多個青年團體及立委今天舉辦線上記者會,討論台灣氣候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