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衝擊「業界面臨生死存亡」 減碳人才需求大增

                         學者指出,國內教育過去著重氣候變遷科學研究,還沒跟上業界實務發展。

因應氣候變遷威脅,歐盟擬於2026年起正式徵收碳關稅,長期協助企業減碳的學者指出,業界正面臨低碳轉型風險,甚至到達「生死存亡關鍵」,各領域企業對減碳人才需求相當急迫,但國內教育過去著重氣候變遷科學研究,還沒跟上業界實務發展,未來可推動產學實習等方式培育減碳人才。

氣候變遷教學聯盟北區召集人、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表示,氣候變遷影響相當全面,各產業領域都可能受到衝擊,氣候變遷除了帶來乾旱、淹水等實體風險,企業還要面臨低碳轉型,否則恐難以應對政府收取碳費或國際碳中和趨勢,不過現在教育體制還沒跟上腳步,氣候變遷對產業來說是立即挑戰,「已經不是科學研究,而是生死存亡關鍵」,減碳需求相當迫切。

童慶斌表示,政府近期積極推動淨零碳排,但實際教育跟產業連結還不足,「業界不知道學生會什麼」,未來產學實習將是重要關鍵,氣候變遷教學聯盟推動「生活實驗室」,希望把生活、社會或校園問題拿到課程作為教學內容或案例分析,這就是產學結合的好機會,因為產業面臨減碳挑戰,可以把問題帶到課堂,甚至引進業師教導學生專業知識。

童慶斌說,如果要純粹靠教育部政策推動很難達成,不過現在是「市場導向」,業界對人才需求相當高,若大學端注意到這塊,就會回頭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台灣已經有很多科學研究跟好的系統架構,但要善用於產業才有效。

針對業界需求的減碳人才技能,童慶斌指出,企業面臨低碳風險時,第一要先盤查自家的碳排放量,假設蘋果供應鏈要求碳中和,就要了解相關數據才能知道如何減碳,包括直接排放、間接排放,甚至員工出差的交通工具、金融業投資領域的碳排放量,都可能要納入計算。

童慶斌說,做好碳盤查後,還要知道如何設定減碳目標、有沒有辦法達到碳中和,更要了解國際相關要求,才能幫助產業減碳,避免隨便簽署或提出目標卻無法達成;另外要提出具體的低碳轉型措施及減碳路徑,包括提升能源效率、汰換耗能設備、開發負碳技術等。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