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去中國化成去歷史化 不知時代順序的下一代

作家吳淡如一段錄音在line上被瘋傳,吳淡如提到現在小孩不識孫中山,問他們「台灣在日據時期之前是甚麼朝代」?竟回答是荷蘭時期,再之前是猿人的石器時代,令吳淡如哭笑不得。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去中國化」竟造成「去歷史化」,學生沒有時序感,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台灣,可能一兩代都救不回來。

吳淡如為了讓讀國一的女兒有伴,開免費家教班,某天講「囊螢映雪」提到孫康,她順口說孫中山的孫,結果學生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她又讓學生背朝代表,發現學生們也搞不清楚台灣在哪個朝代。

吳昆財表示,孫中山是中國史,學子不識孫中山是去中國化的後果;日據時期是台灣史,學子講不全台灣史,意味著「去中國化的結果造成『去歷史化』,甚至連台灣史也不了解」,學生沒有時序感,無法把台灣史四百年放在時代脈絡下。

「政府大概沒有想到會有這種反效果,本來希望讓孩子更親近台灣史,結果台灣年輕人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台灣,變成『史盲』了,」吳昆財說,這就是不尊重歷史學術專業的結果,可能一代、兩代都救回不來。

此外,新課綱的國高中歷史課本為了強調台灣「海洋立國」、「移民社會」,用主題式大講特講鄭和下西洋。但如果沒有元朝在泉州發展,宋朝在廣州發展,以及羅盤、指南針、地圖、造船技術等基礎,哪可能橫空出世一個明朝鄭和,領導3萬人下西洋?吳昆財說,主題式教學根本不管脈絡,就交代一句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結果朱棣是圓是扁學生也不知道。」

吳昆財說,去中國化課綱將近30年,這一代的家長都要捫心自問,為何現在的教育,讓台灣學生不了解台灣史、中國史,不了解亞洲史、世界史,成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一代?

相關新聞

朝野黨團今起密集協商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據統計,待協商提案總數合計3296案,其中,國民黨團提案數2334案,民眾黨團提案數487案...
環境部於去年9月公布全國66家SRF廠商體檢結果,時隔3個月,昨(14)日發布「固體再生燃料(SRF)白皮書」與「...
環境部將於17日審查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四接)環評案,各方攻防白熱化。基隆在地六大工商團體昨(13)日首度出面力挺四接開發,同一時間,...
行政院9日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將「併網型儲能」與「需量反應」納入電力供應業,並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之間互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