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編者按:亞洲正面臨人口負成長的陰霾,各國都為了增加生育率提出各種政策方案,但成效目前皆不彰,面對大環境趨勢如此,要如何面對?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邱天助老師,提供他的見解。

家長正面對史上最願意親近父母,卻最不快樂的一代。在衛福部「一○七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五的少年表示「與母親感情融洽經常聊天」,與父親也有百分之五十五點六。但他們也是史上自殺率和憂鬱症比例最高的一代,衛福部統計,二○一九年的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及三十歲以下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都創下歷年新高。

一○八課綱是廿年來最大教改,尤其高中端改革幅度最大,百花齊放的各校多元選修成為新課綱一大特色。然而,潛藏的人際問題也受到各界關注。據研究,台灣學生的憂鬱程度在升學壓力最大的十五歲、十八歲迎來青少年時期兩大高峰,相較於美國學生的憂鬱傾向從十五歲開始緩慢上升至十八歲後趨緩,經歷數次教改,升學大考仍是台灣學生最大憂鬱來源。

編者按:在資訊快速流通的年代,人們輕易可以取得各種知識,但要如何去蕪存菁並有效運用?考驗你我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

據各報社論皆指出,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階段,產業界深陷「人才斷層」的憂慮。工業總會調查發現,產業界正面臨結構面、制度面的「缺、拒、流」育才、攬才及留才的三大障礙,建議政府在發展「引進國際人才平台」的思維下擬定策略,滾動檢討,讓台灣在全球搶人才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編者按:台灣人口於2020年首度出現負成長,不論於自然增加或是社會增加部分。面對人口結構改變,高齡化正快速發生,對未來經濟、社會福利、國家財政與教育都將帶來巨大影響。

編者按:教育改革是國家的根本,但近年來制度更動下讓一線教育工作者、家長與學生常常無所適從。李家同教授多年關懷此議題,到底教育政策需要如何規劃,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只學者,還有站在第一線懂需求的'黑手'。

108新課綱上路,新制度不僅顛覆教學現場,也讓不少家長備感焦慮,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今天舉辦家長會長研習暨教育政策座談會,100多位家長一同與會,針對108新課綱進行討論。盼藉研習交流,讓家長更能協妥善陪伴孩子成長學習,但與會家長也提出,擔心學習歷程檔案讓高中學生及老師都難以放鬆,甚至未來可能讓偏鄉更偏鄉,使弱勢更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