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海峽研究院案延燒 恐傷害學術交流

編者按:

清大海峽研究院新竹辦公室疑違反兩岸條例議題延燒,教育部將徹查各大專校院,學界憂心兩岸學術交流探低點,也憂學術自由與人權將受侵害。教育部長潘文忠兩度重申「學術自由不能牴觸法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今天聯合聲明指出,政治是一時的,學術是永遠的,若因政策轉變,而將大學多年前公開合法的活動,編排入罪於今日,將對大學造成傷害。

轉租辦公室惹議 教育部發函警告

清華海峽研究院於國立清華大學設新竹辦公室惹議,遭質疑中國組織滲透攬才;對此,清華大學8日回應,清華海峽研究院為部分校友成立的服務校友推廣教育及創業機構,是向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轉租校內空間作為辦公室,機構非屬清華,校方也未曾知悉或參與其中運作。

教育部目前已要求該辦公室停止使用並撤離,並於9日發函各公私立大專校院,提醒各校進行兩岸教育交流,應嚴守兩岸條例法規及現行兩岸政策規範,不得涉有政治性內容,並要求各校強化自我監督及內控,審慎檢視交流對象與程序,保留完整審核及交流紀錄,確保兩岸正常有序的教育交流。

高教圈寒蟬效應 學術交流才應是重點

針對此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表示,大學的存在,是為了社會探索未知,讓全體社會長期獲益。兩會也提到,憲法賦予大學較社會各部門更大的自由保障,因此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應以低密度為原則,如果使用嚴刑密法,大學必然動輒得咎,若大學只能執行行政機關的意志,就失去了大學的天職。

兩會指出,如果因政策轉變,而將大學多年前公開合法的活動,編排入罪於今日,將對大學將造成傷害。政府對於所使用的法律,必須明辨其適用性,並審慎其保留與比例原則。

「政治是一時的,學術是永遠的」兩會認為,古今中外,學術經常不見容於一時的政治環境,那就是考驗社會是否進步、文明能否永續的時刻。過去的殷鑑俱在,因政治需要而壓迫大學,歷史證明那些壓迫都是錯誤的,擁有政治權力者要三思。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