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負成長 產業界爆人才斷層隱憂

據各報社論皆指出,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階段,產業界深陷「人才斷層」的憂慮。工業總會調查發現,產業界正面臨結構面、制度面的「缺、拒、流」育才、攬才及留才的三大障礙,建議政府在發展「引進國際人才平台」的思維下擬定策略,滾動檢討,讓台灣在全球搶人才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工業總會指出,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各國為拉攏人才無不投入龐大資源,特別在疫情不斷反覆爆發、貿易戰並未完全停下來,全球產業供應鏈也再次面臨挑戰的此刻,產業界不得不面對轉型與升級的壓力,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工業總會指出,當政府期許台灣成為美國重建國內供應鏈的可信任夥伴第二軌供應鏈時,引進人才更是當務之急。然而,工總調查發現,產業界卻面對引進人才的「缺、拒、流」三大障礙。

結構上,每個產業界都有人才的需求「缺」口,特別是在AI及中階技術人才。工總指出,如果政府想要持續擴大半導體的規模或生態系,目前台灣先進技術人才恐嚴重不足,以AI為例,AI最需要的是跨領域的人才,但人才培育卻非一蹴可幾,因此每個企業都有AI人才的需求缺口。

中階技術人才,工總指出,產業界同樣面臨缺口。特別是在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空缺約有5.7萬個,空缺平均持續時間長達4.5個月。

制度面部分,目前《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新經濟移民法》草案都不適用於大陸人士,等同是直接將潛在的優秀人才「拒」於門外。工總直言,法案推的動固然需考慮政治氛圍,但相較於各國積極拉攏全球人才之際,台灣卻因政治考量而排拒可以壯大自身的人才。

工總進一步指出,現行法規對外籍中高階幹部的眷屬來台,以及留學生在台工作有諸多限制與嚴苛的條件,不僅影響優秀人才留台的意願,甚至導致離職回國,使得台灣辛苦訓練的人才「流」失,無法留用。

工總指出,政府鼓勵台商回台投資或轉向新南向國家發展,也都需要人才,以機械產業為例,從陸移到新南向國家,但缺乏台灣幹部長期駐點,需要培訓當地國技術人才,因此一直希望政府能開放外國技術操作人才來台培訓並參與實務工作三到五年,以便成為台商海外設廠的幹部來源,但卻因法令而無法解套。

工業總會建議政府應以將台灣成為「引進國際人才平台」的思維,盤點留才、攬才與育才的「缺、拒、流」各項障疑與問題,進一步擬定具體實施策略,並隨時滾動檢討修正。

《工商社論》指出,近期國內外有兩份關於我國國家發展的重要研究相繼發布,一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20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拿下自2016年以來的最佳成績,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1名,在亞太地區位居第三,領先中國(第20名)、韓國(第23名)、日本(第34名),僅次於新加坡(第1名)和香港(第5名);另一則是教育部公布我國「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結果」,報告指出,未來17個學年間,大專校院畢業生人數平均將年減約5千人,預計到124學年,畢業生人數將從現在的30.1萬人減少至21.7萬人,預示著少子女化所造成的人口斷層衝擊即將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與人才培育帶來嚴峻考驗。

前述兩份報告的共同點在於,皆點出了我國未來國家發展可能面臨的人才問題。雖然今年我國在世界競爭力的整體排名表現亮眼,但若進一步分析我國在IMD評分系統的弱勢指標項目,則會發現我國的人口成長率、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率,以及取得理工大學文憑比例所獲得的評比頗低,三項指標皆排名全球後段班。倘再對照前述教育部大專校院畢業生人數預測結果,即可明顯看出人才短缺問題將成為我國未來產業與科研發展的重大隱憂。

面對人才不足問題,以下幾點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經濟日報社論》認為面對人才不足,要從產業取捨談起。最理想的狀況是透過人才創造價值與獲利,透過獲利支付高薪以留住並吸引人才,打造良性循環。但眾所皆知,低薪是台灣廠商留才攬才困難的最根本因素,如果前述良性循環無法建立,就無需奢談產業的升級轉型。

過去幾個月中,無論面對ECFA可能中斷、RCEP簽定、台幣強升,前後任經濟部長的因應之道總是「輔導產業升級轉型」,若真有效,也就不用總是掛在嘴邊。如果產業真的無心或無力提供高薪來打造使用人才的良性循環,以致升級轉型遙不可及,則產業外移等問題就會再度浮現。

其次,是要思考利用全球的大人才庫。過去台商最擅長運用他國的勞工土地,但現在台灣已到了產業精進的階段,思維必須轉向運用全球人才。歐洲許多人口不多的國家之所以能支撐品牌經營這類高階經濟活動,就是因為能在全球各地善用人才。台灣想要躋身一流國家,這樣的努力勢是不可免。過去育才、留才、攬才政策,想的多是人才在本土的運用,既然成效不彰,實不如改弦易轍。當然,如果產業不願先付高薪的思維未變,這樣的努力還是難有所成。

再者,是人才培訓思維的改變。台灣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很大比例的最佳成就便是進入電子製造業,但如欲逐漸擺脫代工經濟,最需要的人才應是基礎研究與尖端科技以及富創意思維的人才。當頂尖大學許多博士班招生掛零、出國留學深造難成風氣時,人才斷層才是真正隱憂。當大學的回應是「加強招收國際人才、產業鏈結」時,便知道真的問題並沒有被認知與解決。

台灣所需的尖端人才,還是必須藉由與美國的合作來達成,特別是新台幣強升之際,應該積極擴大與美的人才培訓合作。至於台灣的高等教育,已普及到大部分無法發揮篩擇與加值人才的功能,有賴政府果斷的改革。所謂大學與產業的產學鏈結,不能拘泥於現今的產業需求,既然各種未來產業方興未艾,大學就必須改革到比產業有更前瞻的思維才行。

未來科技發展、轉型 還是要靠年輕人

《自由時報》報導也指出「去年新生兒估16.4萬創新低」,強調國家人口過度老化 將會影響產業發展,且各報社論皆提醒政府「台灣須要更多護國神山」。鴻海創辦人郭台銘4日出席鴻海研究院揭牌也強調台灣的未來要有更多護國神山、更多的新生兒,才能讓更多人才加入產業轉型升級。

郭台銘強調,台灣不能只有一座護國神山,未來科技發展、轉型,還是要靠年輕人,而台灣的未來要有更多護國神山、要有更多的新生兒,才能讓更多人才加入產業轉型升級的行列。

鴻海董事長、鴻海研究院院長劉揚偉指出,製造的鴻海要走向創新的鴻海,因此研究院不會有「產品」,而是投入開發產品的「三+三」核心技術,即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等三大產業與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等三項技術。

劉揚偉認為,微軟、英特爾「軟硬整合」主導的供應鏈分工,已是三十年前的模式,如今成功模式是一家公司做好軟硬整合、成為平台,讓其他廠商在此發揮、追蹤客戶需求;鴻海研究院即象徵產官學高度融合,讓國家級研究成果能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致詞也認為,鴻海集團的「三+三」產業技術轉型升級,與國家產業政策包括數位轉型和綠色能源等相互契合,台灣不能只有一座護國神山,應該要有護國群山,希望鴻海集團轉型成功,加入台灣護國群山的行列。

圖片:工商時報網站

相關新聞

針對有民眾的保單被視為資產,遭到法院強制執行,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昨日在立院財委會主張,屬於人身安全的保障型保單,像是健康險或醫療險,...
  台積電不僅配合台電的電力調度,對於吃緊的水情也要超前部署。由於桃竹苗及台中地區水情燈號均亮「提醒綠燈」,台積電竹、中、...
五二○在即,賴政府的財經內閣人事大致底定,未獲得續任的金管會主委 黃天牧 昨天表示,在五二○之前說「如釋重負」還太早,...
桃園 石門水庫 蓄水率跌破3成,就連寶山、寶二水庫都逼近2021年全台旱災後新低點,水情再次拉警報,讓 竹科 陷入缺水恐慌,...